這些五顏六色的騎士俑、俑和馬比秦墓要小得多,最高的騎士俑只有60厘米。但馬的動態更生動,滿嘴興奮,滿腦袋嘶叫。它就像壹場戰鬥,即將相互策馬疾馳,展現了自古代車戰以來取代它的騎兵的壯麗陣容。
陜西鹹陽楊家灣漢墓共有11座葬坑,其中騎兵俑500余座,步兵俑1800余座。墓主人可能是漢代文景時期的壹位高級將領。騎兵俑高50至68厘米,步兵俑高44至48厘米。大部分都是彩繪的,制作精美,氣勢磅礴。
在鹹陽東郊郎家溝韓暉安陵墓的葬溝中發現了84件陶俑,主要是步兵俑和射擊俑。其中,舉臂投物的射擊俑極為傳神。
在江蘇徐州獅子山腳下發現了兩個埋葬坑。有數以千計的陶制兵馬俑,全部排成四列,朝西,氣勢雄偉。墓主人是西漢初年被封在“彭城”徐州的壹位楚王。
在陜西省的Xi、鹹陽等地,發現了許多動態的男女陶俑,或射或拱,還有長袖善舞的陶俑,既簡單又生動。在Xi安東郊,還有很多其他的女性坐像,都是蹲著坐的姿勢,表情非常安靜。如壹個彩陶女俑,頭戴兜帽,寬袖細腰,長裙在地上攤開,手拉手站立,體態優美嫻靜。引人註目的是小嘴唇塗了鮮艷的口紅,特別好看。
同時,在山東濟南無影山也發現了壹批西漢古墓葬。墓葬中的俑有壹組在長方形陶板上成型的舞蹈雜技俑,這是歷代墓葬俑中的罕見作品。
全團* * *創作22人,其中藝妓俑4個,進行各種雜技表演;2個女舞者,長袖善舞,8個音樂人物,演奏不同的樂器;另外還有8個觀眾,“衣長衣寬,赤手空拳站左右”。
在同壹座墓中,還有兩只陶制的鴿子,它們展開翅膀進行雜技表演。其中壹個,背上三人兩三腳架,傘下三人直立,就像在壹只鳥身上表演壹種奇特的技藝,是壹種類似童話的小雕像。
漢代木雕繼承了楚秦的藝術傳統。幸存者多為圓雕傀儡車馬。西漢初年的木俑以雲夢墓、長沙馬王堆、江陵鳳凰山為代表。
雲夢墓的木俑輪廓清晰,面部保留有雕邊,戰國時期木雕的原始遺風猶存。馬王堆漢墓中的木俑可分為服飾和繪畫兩大類。他們的頭像雕刻精美,比戰國時期的更逼真,更生動。江陵鳳凰山漢墓共有24尊戰車、侍女木俑,有持戟者、侍立侍女、持鋤頭農奴、持斧者、駕木馬、木車者等。,具有強烈的生活氣息,高大的身材,曲線優美的身體輪廓,強烈的服裝圖案和豐富多彩的服裝。
西漢後期,木俑以江蘇連雲港雲臺高、高郵縣天山、盱眙縣東陽、儀征縣戴燕、涵江縣胡昶、湖南長沙楊家灣劉嬌墓為代表。
其中,連雲港發現的51 cm高手抄俑豐滿婉約;帶盾牌的木俑表情莊重,刀法明亮。儀征、邗江的坐談歌木俑或藝妓木俑,姿態生動,五官清晰,表情幽默,標誌著木雕藝術在西漢後期有了很大的進步。西漢末年廣東廣州黃帝港木船模型,五個提槳劃船木俑,側面姿態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