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講了漢代畫像磚的藝術特點,下面是畫像石與下漢畫像磚的區別。
漢代畫像磚,什麽是畫像磚?
畫像磚以磚面的淺浮雕或凹雕而聞名。漢代畫像磚,用於建墓,也叫磚。制磚時用刻有人像的木模將磚面的圖像印在半幹磚坯上。為了便於燒制和減輕重量,將磚做成空心的,兩端留矩形或雙圓形的孔,將制好的磚放入窯中燒制。
漢代畫像石與畫像磚的區別
漢代畫像石與畫像磚在制作方法上有所不同。前者是在天然石頭上雕刻圖案;後者用粘土塑造,然後在半幹坯上加蓋印章制成人像。磚塊幹燥後,在窯中燒制。但是,就畫像的內容而言,兩者有異曲同工之妙。所以本章討論畫像磚藝術時,是結合畫像石的相關內容進行的。'
漢代畫像磚的壹個重要成就是展示了漢代的農業生產和勞動狀況。
米脂東漢墓出土的畫像石上的牛耕圖,是耕者雙手犁地,腰微彎,慢慢地低著頭,好像在看新翻的土。兩頭牛用繩子拴在壹起。壹根單杠吊在牛脖子上,拉犁,蹄步笨拙。犁和舉升由犁頭、床、柱、軸、尖端和其他附件組成。做成等腰三角形,應該是鐵打的造土利器。犁的前端連有壹根長軸,軸頭比壹根橫木,壓在兩頭牛的脖子上。犁的最低部分叫犁床,這個犁的份額不是安裝在犁床上,而是安裝在犁床上方的另壹個附件上,目的是在它與升降柱的交叉處加壹個楔子,以確定耕地的深度。畫面上這種雙牛耕田的先進耕作方式,是《漢書·食貨誌》中“耕者有其田”形象的反映。徐州出土的漢畫像石也有類似的4‘牛耕圖’:壹個農民擡著它,兩頭牛在前面拉犁,後面跟著壹個男孩提著籃子去種。(圖圖6號牛耕土面磚出土於江蘇徐州東漢墓。
有壹張四川德陽出土的漢代畫像磚播種圖。圖中有6個人,前面4個人,手裏拿著鐮刀,後面兩個人拿著壹個圓形的物體在播種。畫面上的田野和樹木栩栩如生。山東藤縣袁宏道出土的漢畫像石《牛耕》描繪了許多在田間勞作的農民。畫面中間,壹個農民正趕著牛犁地:右邊,壹個農民趕著牛拉著壹塊碎土碾地;左邊三個農民在鋤地耕作。另壹個人手裏拿著壹個桶,好像在播種。畫面的左端,有人帶著食物過來,給在地裏幹活的農民送食物。在這幅畫的右邊,有壹棵大樹。樹蔭下,壹個人拄著棍子悠閑地坐著,像個監督工作的地主。以上兩張農業地圖表明,我國廣大地區的農耕,壹邊修夏,早在漢代就早已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