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商周以來加工黃金所用的制箔、拔絲、鑄造等技法,漢代繼續沿用。金箔除裁成條狀用於纏裹刃器的環首等處外,還剪成花樣以貼飾漆器。湖南長沙與廣西合浦的西漢墓中,都發現過金平脫漆器,或從這類漆器上脫落的人形、禽形、獸形金箔片。金絲多用於編綴玉衣,在各地出土玉衣的大墓中曾大量發現,還出士了鑄造成型的金帶鉤、金印等物。
漢代金制品制作工藝最重要的成就是創新金粒焊綴工藝,將細如粟米的小金粒和金絲焊在器物之上,組成紋飾。河北定州北陵頭村漢墓出土了壹件累絲鑲嵌金龍,全身布滿粟形金粒,並以綠松石鑲嵌銀珠,異常精美。
金絲多用於編綴玉衣,劉勝墓出土的金縷玉衣是其代表作。西漢中山靖王劉勝系漢武帝之兄,蜀漢皇帝劉備第十三世祖,為西漢第壹代中山國國王,死後葬於今河北滿城陵山上,其墓穴開鑿於山巖之中,宛如壹座豪華的宮殿。
劉勝墓全長51.7米,分墓道、甬道、南耳室、北耳室、中室和後室6部分,整個墓室完全模擬墓主生前所居宮室。墓內出土了大量珍貴文物,如醫用金針等,尤以金縷玉衣聞名海內外。劉勝金縷玉衣由2498片玉片組成,所用金絲約1100克。
由此可見,金器制作工藝發展到兩漢,已基本從青銅器制作的傳統工藝中分離出來,成為獨立的工藝門類,對後世影響深遠。“金針”是西漢金器,長度分別為6.5——6.9厘米不等,針體上端為方柱形的柄,比針身略粗,柄上有壹小孔。1968年於河北滿城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現藏於河北省博物館。
這批金針與《靈樞·九針十二原》所述形制相似,為早期針灸專用針。漢代統治者篤信神道,世間煉丹成風,金器工藝趨於成熟,分布範圍也進壹步擴大到北方中原和南方三地。北方如陜西西安沙坡村出土的金竈,便是煉丹用的。江蘇邗江甘泉二號東漢墓出土的壹件龍形飾物,在豆粒大小的龍頭上竟用細小的金粒.金絲構成眼、鼻、牙角、須等器官,特征畢具,歷歷可辨。同時,還出土了壹枚金印,造型可愛,做工精細。
“廣陵王璽”,東漢金器,通高3.1厘米,邊長2.3厘米,重123克, 1981年2月於江蘇邗江甘泉鎮二號漢墓出土,現藏於南京博物館。此璽為鑄造而成,印紋陰刻篆書“廣陵王璽”四字,印紐為圓雕狀立龜。廣陵王為漢光武帝第九子劉荊。1976年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焉耆縣黑格達遺址出土的金龍紋帶扣,上面有壹條大龍和七條小龍出沒於繚繞的雲氣之中,構圖生動,工藝精細,已臻漢代金器之頂峰。
另外,絲綢之路開通後,中西方文化有了交流,出現了兼具中西風格的金器,如廣陵王劉荊墓出土的王冠形器和金絲刀鞘,工藝特點、器形風格是西方的,而花的紋飾和“宜子”銘文無疑是中國的。漢代金器構圖之生動,工藝之精細,已臻極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