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1976唐山大地震的親歷者,中國文聯副主席馮驥才告訴記者,他正在給政協寫提案,呼籲建立汶川地震博物館,以表達對遇難者的哀思,並為後人提供警示。“目前主要精力應該集中在救人上。但作為文化人,我們要向前想,將來要從中受益。妳(早報記者)是第三個采訪我的媒體。現在說的是建博物館的想法,希望通過呼籲和媒體傳播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在目前的工作中,清理廢墟時註意這個問題,保留相關資料,在重建中做好預案。”他表示,如果提案獲得通過,有關部門將著手建設這樣壹座博物館。“我會全力以赴,無條件貢獻我的全部力量。”
建博物館具有歷史、學術和精神價值。
馮驥才說,汶川地震博物館的建立有很多重要的價值。首先是歷史價值。“我始終認為,歷史不僅是從現在看過去,更是從明天看今天。從這種歷史觀出發,我們有責任把這場地震災難作為壹個歷史事件記錄下來,見證它的破壞力,見證我們直面這場災難的行動,見證這壹代人的精神境界。”他還指出,博物館的建立具有學術價值。“這是地質地貌研究的重要材料,還有水源等很多方面,可以說具有多學科的研究價值。”精神價值也是馮驥才強調的博物館建立的意義。“對於中華民族來說,這是壹筆無限的財富!我們看到,這次抗震救災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關愛生命的人文情懷,放射出苦難與血濃於水的中華民族精神。對於整個民族來說,這是壹種升華。”
同時,馮驥才還為自己呼籲建立汶川地震博物館提供了證據,稱歷史上很多天災人禍都建了博物館。“原子彈爆炸後,有廣島博物館,二戰奧斯威辛博物館,南京大屠殺博物館。在自然災害方面,隨著龐貝古城的消失,博物館做了很大的工作。”
分為遺址、紀念碑、博物館三個部分。
馮驥才認為未來的汶川地震博物館最重要的有三個部分。壹是有“幾個有代表性的地震遺址”,保存了被地震破壞的原生態景象。“唐山大地震保存完好的有兩處遺址,其中壹處是三層建築,也就是二樓,非常有研究價值。”二是“汶川抗震救災紀念碑”或“汶川死難者紀念碑”。三是“汶川地震博物館”,收藏與地震和救災相關的內容。“比如大量學生的書包,是最觸動人心的東西;還有二手直升機,降落傘,還有很多視頻。"
文化界支持博物館的建設。
據了解,文化界很多人都非常贊成馮驥才“建立汶川地震博物館”的想法。首都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陶東風表示,應該建立汶川地震紀念館,認為目前類似“戰爭”的非正常狀態會過去,國人應該以此為契機,在中國建立災難反思體系和死者紀念體系。“每壹次重大自然災害和社會歷史災難後,都要建立相應的紀念館,讓人們反思歷史,悼念逝者,激勵生者,告慰前人,警示後人。”在網絡上,倡議者用數千字書寫的《關於盡快搶救抗震救災原始文化資料,規劃汶川地震紀念館、華西地震紀念碑、文化紀念長城的建議》,以及博客中國網的呼籲《默哀三分鐘,呼籲國家修建汶川地震紀念館》,得到了眾多網友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