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殿是壹座八角形的樓閣建築,正門有兩根盤龍柱,以示莊嚴。大正殿用於舉行皇帝登基、發布詔令、宣布軍隊出征、迎接士兵凱旋等盛大儀式。十王閣是八旗左右翼王公大臣辦事的地方。這種君臣同室的現象在歷史上並不多見。從建築上看,大正殿也是壹座亭子,但體積大,裝飾華麗,故稱宮殿。大正殿和10呈八字形排列的亭子,以少數民族的帳篷殿為原型。這些11的亭子就是11帳篷的體現。帳篷可以移動,而亭子是固定的,這顯示了滿族文化發展的裏程碑。
崇政殿,俗稱“金王殿”,是沈陽故宮最重要的建築。整個大殿為木結構,五室九檁,分門別類,前後有走廊,四周有石欄桿。殿體柱廊呈方形,瞭望塔下有螓首吐水,頂蓋鑲嵌黃色琉璃瓦。
綠色修剪;寺廟的柱子是圓形的,兩根柱子由壹條雕龍連接。龍頭伸出屋檐,龍尾直入殿中,將實用性和裝飾性完美結合,增添了殿宇的帝王之氣。此殿是清朝太宗每日訪朝處理重要事務的地方。公元1636年,這裏舉行了晉末改國號為清朝的儀式。崇正殿北端的鳳凰樓,三層,是當時盛京最高的建築。
十王亭呈八字形位於大正殿兩側,是滿族八旗制度在宮殿建築中的反映。這種建築布局在中國古代宮殿建築史上是絕無僅有的。亭東側五亭自北向南依次為左翼王亭、黃旗亭、正白旗亭、白旗亭、正藍旗亭。西側五亭依次為右翼王亭、旗亭、正紅旗亭、紅旗亭、藍旗亭。是清初八旗主旗貝勒和大臣們商議處理政務的地方。
文水閣建於1782年(乾隆四十七年)。專為存放《文隨閣四庫全書》而建,館內也存放了古今圖書的集成。亭子後面是楊希齋,那裏有壹個讀書的遊廊。
鳳凰樓建在壹個4米高的青磚橋臺上,有壹個三落的倚山遊廊,頂上有黃色琉璃瓦和綠色鑲邊。此樓為盛京第壹高樓,故有“鳳凰塔黎明”、“鳳凰塔觀景塔”之稱,盛京八景之壹。鳳凰樓上有乾隆禦筆題寫的“紫氣東來”匾額。
沈陽故宮博物院不僅是壹座古老的宮殿建築群,而且以其豐富珍貴的藏品聞名海內外。故宮博物院陳列著舊宮遺留下來的大量宮廷文物,比如努爾哈赤使用的寶劍。
380年前,農歷三月初三(今年四月11),努爾哈赤率兵從遼陽遷都沈陽。從此,沈陽從壹個邊陲小城發展成為壹代帝都。從那時起,沈陽市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如今的中街依然保留著當年的格局,故宮依然是沈陽最吸引人的建築。
這將是故宮成為世界遺產後規模最大的古建築修繕工程。戲臺和甲寅殿修復後,故宮幾乎所有的古建築都將恢復原來的歷史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