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海外交通歷史博物館(簡稱海交館),創建於1959,是中國唯壹壹座反映海上交通歷史的專題博物館。它以豐富珍貴的海洋文物,反映了12至14世紀東方港口——通港的發展歷史,展示了泉州在中外經濟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謳歌了中國人民幾千年來創造的悠久燦爛的海洋文明。是我市中外學術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也是教育廣大觀眾特別是青年學生、傳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陣地。1991海蛟閣被省市政府指定為青少年德育基地。1995年8月,被省委、省政府授予首批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這座博物館的原址位於開元寺的東側。1979年,泉州灣宋代海船陳列館成立,面積1300平方米,展示1974年泉州灣後渚港出土的古船及大量伴隨出土物,以及宋代至清代的各種大型石、木、鐵錨地。1991 05年2月15日,新海洋館在東湖邊落成,迎來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海上絲綢之路”探險隊,受到了國內外專家學者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官員的高度贊賞和評價。新館主體建築像壹艘遠航歸來停靠在港灣的獨桅帆船,象征著海外交通的歷史主題。新館占地33000平方米,建築面積7300平方米。設有泉州港口與古代海外交通、泉州宗教石刻兩個固定專題展廳,以及中國歷代船模、泉州海上交通民俗文化兩個預展。這些展廳展示了泉州出土的各類文物,並配有大量的照片、模型和拓片,其中數百件伊斯蘭教、基督教和印度教的石刻是最珍貴、舉世聞名的文化瑰寶。這些石雕為我們提供了“海上絲綢之路”的時代。泉州是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中心,不同的民族及其宗教文化在這裏和諧相處,相互交融,贊美了中華民族熱愛和平的精神和寬容。
建館三十多年來,特別是近十年來,博物館在文物考古與收藏、展覽和學術研究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特別是從1990開始到1991結束,為了迎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海上絲綢之路”探險隊,我館工作人員在建設新館、籌備特展、組織國際學術研討會等方面成績斐然,為國爭光。近年來,我館再接再厲,成功舉辦或協辦了多次國際學術研討會和各類國內外展覽。十年來,博物館每年接待國家領導人和外國高級官員數十次參觀,以及數百萬國內外遊客,其中包括約3萬名學生。通過參觀,向他們傳播了科學知識和中華民族優秀的海洋文化。我館與中國海上交流史研究會聯合出版的國家級學術刊物《海上交流史研究》被世界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研究機構和圖書館收藏。中國航海史研究會秘書處、《航海史研究》編輯部、中國古船模型開發中心均設在該館,成為中國航海史研究的重要基地。1985、1992年,我館分別被文化部、省文化系統授予“先進單位”榮譽稱號。
目前,博物館有正式幹部和員工45人,其中壹半以上具有大專以上學歷。下設辦公室、後勤處、文物處、文物科技保護處、學術研究處、展覽處、事業發展處、保衛處。
為進壹步發展我市海洋文化和文化事業,今年,泉州市政府已批準海洋博物館二期建設計劃。其主要內容包括:建設6000平方米的古船展廳,可容納4至5艘古船和大量各種錨地;建設面積4000平方米的泉州海椒民俗文化展示館;在原主館二樓東西展廳組織中國船模展廳;配合博物館區域綠化,種植歷史上由海路引進的各種農作物、果樹、花卉,作為露天展廳;同時,設立青少年科技活動室,等等。二期建設工程將為海角館增添更豐富的內涵。
泉州海外交通歷史博物館是中國的壹個專業博物館。位於福建省泉州市開元寺東側。創建於7月1959。
該藏品10000余件,其中壹級藏品102件,如1974年出土的後渚港宋船,殘長24.2米,寬9.15米,分13個水密艙,是我國自然科學史上最重要的發現之壹。毗濕奴石像是中國唯壹見到的印度教文物,是14世紀中印文化交流的見證。
該博物館有三個專門的展廳。泉州灣古船陳列館展示了兩艘宋代船只的部分實物,宋、元、明、清時期用石、木、鐵制作的船錨,以及各個時代的船模等文物。泉州宗教石雕展廳展出了300多件宋元時期來自外國宗教的伊斯蘭教、印度教、基督教和摩尼教墓碑、墓蓋、雕像和寺廟建築構件。泉州出口瓷器展廳展示了500多件從泉州口岸進口到國際市場的陶瓷。該博物館還在泉州組織了壹次海外華人歷史展覽。該博物館每年約有30萬觀眾。後渚港古船模型已按1/10比例復原,提供給有關單位在國外陳列展覽。
該館出版《海上交通史研究》雜誌,已整理出版《泉州宋船發掘與研究》、《泉州及泉州港伊斯蘭石刻》、《古代海外交通》等專著和資料10余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