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油畫收藏 - 泥溝村的文化積澱

泥溝村的文化積澱

以僑鄉文化聞名的普寧市泥溝村,是壹個以張、徐、陳為主的多姓雜居的明古村落,總人口1.8萬余人。各姓氏的村民和睦相處,用勤勞的雙手在練江上遊的虎山山下創造了文明,成為燦爛的潮汕文化花園中的壹朵奇葩。如今,泥溝鄉除了教育、養老等設施外,還建有書畫室、還鄉亭、烈士紀念陵園等精神文化活動場所,這在普通村莊是不多見的。泥溝村文化底蘊深厚,泥溝燈謎、泥溝歌舞享譽海內外。燈謎、民俗等地方作品近20種。

學校不僅僅是“米店”

“同校”舊址是壹座老祠堂。是張博峰辦學40年的地方。張伯豐生於光緒末年。65,438+08歲畢業於所在村威信高中。他學習成績優秀,很受長輩的器重。他留在學校教書。1928年,張博峰隨家人移居泰國,兩年後回國。他在村裏創辦了“同時文學專修學校”,親自教授文學課,開設謎語課。張伯豐還讓大兒子張仲彥協助學校事務。父子二人辦學40年,培養了壹批又壹批優秀人才,如中國著名書畫家賴少其、張華雲、米家莊蕭聲、張博等,都是同期學校的早期畢業生。張博峰的遺作有《噴發的詩》、《壹個謎》。

泥溝村社會風尚文明,被譽為文化之鄉。促進學習,培養人才,早已成為鄉親們的學問。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村裏有群眾、創新、德育、米高四所完全小學。還有平民、新民、新生、陸機、友德、崔瑩等小學,李青文學專班,戰地書院。可以說“學校不止是米店”!更何況學生壹直在學習和理解,走上了抗日救國的革命道路。其中22人是為革命而死的。群眾學校由地下黨和革命知識分子創辦,由泰國華僑資助。他們是普寧抗日救亡運動的據點之壹。

在泥溝,我們看到的中小學建築都很漂亮,大部分都和“僑”字有關。

花園讀書會舊址

泥溝村書畫室旁有壹棟別致的小樓,是清末文人張明智讀書的“東方山莊”。抗戰時期,村裏壹群熱心的年輕人在這裏組成了“花園讀書會”,閱讀進步書籍,開展抗日救國宣傳等革命活動。

建築大門朝南,門楣上鑄有“東方山莊”字樣。院子裏有三棟朝東的小樓,是兩層小樓,中間有壹棟較大的,前面有壹個約1.5米高的平臺。前墻上有劉禹錫陋室題詞壹句:“思為陋室”,透著書香。樓前是壹個小花園,東面是壹個4米見方的幹水池。欄桿已毀,但往日的風韻仍依稀可見。創始人張明智曾去泰國謀生,發了財後定居梓,建了這座小樓作為休閑和學習的地方。據張家譜記載,光緒年間,奉命赴豫賑災。由於他的工作,他被朝廷授予“廣察使”的稱號,並被授予“容恩”牌匾。

古往今來,人才輩出。

泥溝村世代文人輩出,人才輩出。清代有同治貴由分科張克炎、乾隆戊午科舉考試官徐興讓、徐惠生、光緒二十四年第三子考(曾生)等近20名進貢學生、進士。在這裏,幾位學者的學術精神值得壹提:

許道。光緒年間參加童試後,被派往日本留學,就讀於東京弘文學院博物館師範部。回國後擔任普寧三都公立高等小學校長,後創辦烏石鎮高等小學。20世紀20年代末,因掩護普寧二中學生革命行動,被國民黨當局懷疑,在汕頭生活時去世。故居“盧丹”藏書1300余冊,其遺作有散文、詩歌、楹聯等手稿。(《普寧縣誌》有傳)

張聖典“巴元”張克彥的次子。出生在城市,是教學生的榜樣。他學識淵博,教學嚴謹。微書法家,手書張註11 * * 1.5萬字,已被普寧文史部門收藏。另壹張聖典手抄本《相鄰軼事》,保存在泥溝書畫室。全書20萬字左右,全部用超細狼毫豎寫,極其工整美觀。每個字只有芝麻分的1/3。乍壹看,頁面上似乎有直線排列。

張華雲。畢業於廣州中山大學,曾任教於普寧師範學校等學校。解放後,任汕頭市副市長、淩海詩社首任社長。20世紀30年代,受陶行知先生教育學影響,回鄉創辦曉莊師範學堂。他學識淵博,能用比較的眼光審視潮汕歷史文化,文學造詣很高。他創作了32部潮劇,其中8部喜劇是優秀的。他的遺作有張華雲的喜劇集、詩集、秋田集、散文集《潮汕功夫茶路》。

張忠義。歸國華僑教師,年輕時隨父親張伯峰就讀於泥溝同期文學研究所,1947至今在普寧多所學校任教,中學語文壹級教師。壹生從事教育,退休後擔任泥溝書畫室主任。詩詞書法,有《益壽園詩集》《連文選集》《燈謎集》等作品。

  • 上一篇:暗黑破壞神2中死靈法師符文之語的裝備是什麽?
  • 下一篇:淘寶死店的運營方案是什麽?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