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絳彩瓷是壹種瓷器彩飾品種。“淺絳”是借用中國畫的概念。它是中國元代開始出現的壹種山水繪畫技法,淺絳彩瓷則是清代晚期景德鎮生產的壹種釉上彩瓷新品種。它以濃淡相間的黑色釉上彩料,在瓷胎上繪出紋飾,再染以淡赭、草綠、淡藍等顏色,經低溫燒成的釉上彩瓷。題材除山水外,尚有人物、花卉等。從事淺絳彩瓷制作的藝人大多有較高的藝術修養,他們大多通書畫,能詩擅文,制作淺絳彩瓷時,從圖稿、勾畫到渲染都是由壹人來完成的,使畫面自由灑脫,充滿了藝術表現力。
淺絳彩瓷,從同治、光緒到民國初約50年之間,將中國書畫藝術的“三絕”—詩、書、畫,在瓷器上表現,使瓷畫與傳統中國畫結合,創造出瓷畫的全新面貌。其標準工序是以濃淡相間的黑色釉上彩料,在瓷胎上繪出花紋,再染以淡赭和水綠、草綠、淡藍及紫色等,經低溫(650—700)℃燒成的壹種特有的低溫彩釉。
淺絳彩瓷有壹大突破是在瓷畫上題寫作者名字,或題詩、署款兼備,這在陶瓷史上是壹種創舉下面景德鎮王掌櫃為您簡單介紹壹下淺降彩的特點,希望對妳有所幫助。
淺絳彩瓷的胎釉:早期的淺絳彩瓷,大多瓷胎較厚,瓷質較疏松,釉面為橘皮釉(釉面呈微微起伏的波浪紋)。絕大部分瓷器的口沿以壹圈金邊為裝飾,但金邊大多已脫落。名家所繪淺絳彩瓷,與壹般的瓷器有所不同,瓷質釉色滋潤細潔。民國初年的淺絳彩瓷與早期已有不同,瓷胎較薄,瓷質較細,釉面光滑。?
淺絳彩瓷的器型:大小不壹,有高達75厘米左右的方瓶等,也有僅僅幾厘米高的水盂、小酒杯等,汪友棠的小瓷板畫《秋江帆影圖》只有7厘米見方。 淺絳彩瓷的器型可分為兩大類,壹是陳設觀賞瓷,如瓷板,琵琶尊、象耳尊、鹿頭尊,獸頭環耳瓶、方瓶、六方瓶,文房四寶(水盂、筆筒)等;壹是生活日用瓷,如帽筒、盆、盤、碗、壺、杯、蓋碗、蓋盅、酒墩、香爐、燭臺等。?
淺絳彩瓷繪畫題材:擺脫了以往瓷畫匠人以版畫、年畫為範本的單壹畫法,采用宋元明清及同時代繪畫名家的紙絹畫為摹本進行彩繪,打破了官窯的清規戒律,開拓創新,已涵蓋了山水、人物、花卉、翎毛、魚蟲及清供博古等各類畫科。另有明清兩代流行的清供博古圖案,也出現在瓷面上,這些圖案與當時“海上畫派”的風格相類似。?
淺絳彩瓷的款識:有底款與畫面題款兩種,底款指年號款、堂名齋號款,畫面題款指瓷畫上作者的題款。 年號款,即模仿歷代官窯紀年款的方式,書寫於器物底部。壹般用楷書或篆書書寫,如“大清同治年制”、“同治年制”、“大清光緒年制”、“光緒年制”、“官窯內造”等。這些底款有的是偽托款,與實際年代不符,應該以畫面題款中的幹支紀年為準。底款有帶邊框,有不帶邊框。 堂名齋號款,即書寫於器物底部的堂名、室名、齋名、軒名等,或制作者的室名,或收藏者之印。制作者的室名如“友竹軒作”、“心萱堂印”、“光緒慶雲書畫”、“慶雲書畫”等,收藏者之印如“筱園珍藏”、“靠蒼閣藏”等。?
這裏再提壹下淺絳彩瓷畫上作者題款的書法。瓷器上的書法,壹直以來只是瓷器上的局部裝飾而已。可是,淺絳彩瓷畫題款的書法已不同舊時格局,充滿藝術趣味,不僅有楷書、行書、隸書,還因受到當時書法家與金石學家的影響,出現了篆文、金文及其釋文。
淺絳彩瓷的盛興
太平軍失敗後 ,禦窯廠重建,雖然同治時期社會相對穩定,但皇室燒瓷卻很少,新禦窯廠亦家底全無,畫師們只好以畫淺絳瓷維持生活。進入光緒期,淺絳彩瓷大放異彩。作者、作品非常之多,粗、細兼備。可以肯定的說,絕大多數的淺絳彩瓷都是在光緒時期生產的。光緒壹朝34年中,大體可以看出畫師們的更替關系。為此,筆者將其分為三個時間段,即光緒10年,中10年和後14年。
淺絳彩瓷的衰落
光緒之後,宣統、民國初期,畫淺絳瓷者急劇減少。
1925年後,基本上沒有畫淺絳瓷的了。
宣統至民國初期,由於時代的變遷、市場的變化等,以及其他瓷業的興起,大批淺絳瓷畫師都改畫粉彩瓷了。因為粉彩瓷比淺絳瓷的畫面要鮮亮得多,色彩也要豐富得多;而早期的淺絳瓷經過十幾年、幾十年的使用後,大都會脫色、掉彩,失去原有的風采,所以市場漸漸又重新青睞粉彩瓷了。淺絳瓷終於退出了自己的歷史舞臺。因此,淺絳瓷在中國至少歷經70年。
望采納,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