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封建國家的習俗,新皇帝登基後,會選擇“千年好地”建陵。宣彤皇帝溥儀三歲即位。三年前,清朝滅亡了。他沒有時間選擇“千年之地”。
溥儀退位後,仍優撫居住在故宮,皇帝稱號不變。中華民國對外國君主禮遇有加,每年向清朝皇室提供400萬銀元。就這樣,溥儀繼續在這個小朝廷裏獨自面對“皇帝”。
1915年,溥儀10歲時,秦始皇決定為溥儀選擇壹塊“百年之地”。擅長風水的廣東連州首府李慶負責這項任務。李青等人遊覽了河北易縣西陵的山山水水。經過調查和計算,他們認為王龍村以北的泰陵山是壹個好去處。陵墓位於西北山坡,與崇陵相對。清廷經過討論和實地核實,認為可以選擇,立即取締此地。據徐光遠《探清帝陵奇景》,當時的溥儀小朝廷沒有自己的財力,更談不上局勢不穩,小朝廷難以自保。所以陵寢的選址雖然已經選好了,但是還不行。陳寶榮《西王陵縱橫》中還有壹句話:“溥儀入大同後,方便選在崇陵附近王龍村北的‘千年福地’。在宣彤的第二年,它破土動工,並采用了先地下,後地上,再向前推進的方法。經過壹年多的施工,地宮槽和明樓寶城的基礎工程已經完成。辛亥革命爆發,清朝覆滅。在這壹點上,宣彤陵墓工程被迫停止,施工從未恢復。各種說法,對與錯,都需要考證。
1967年10月17日,溥儀因腎癌在北京逝世,享年61歲。他的遺體於10月19日火化。周恩來總理對如何處理骨灰作出了明確指示:壹是可以由愛新的國家決定;二是家屬可以選擇在革命公墓、萬安公墓等公墓的任何地方安葬或存放骨灰。20日,家屬們聚在壹起商量,壹致同意將溥儀的骨灰存放在八寶山人民骨灰堂。
溥儀的弟弟溥傑說,周總理和其他領導人“非常關心溥儀的後事,曾告訴我要不要建壹座漂亮的陵墓?作為公民,我明確拒絕了。”
1980年5月29日下午,溥儀、王、廖耀湘的追悼會在禮堂隆重舉行。會後,根據中央指示,溥儀的骨灰盒被移至八寶山革命公墓1號。
1994年,旅居海外的張士毅老師在黟縣崇嶺西北修建了華龍皇家陵園。為了提高陵園的知名度,張士毅不懈努力,說服李將溥儀的骨灰遷到西陵。
安置儀式於1995年1月26日舉行。把李的骨灰盒拿到墳前,放在蓋著黃緞的靈臺上。簡單的儀式後,墓地工作人員將骨灰盒放入混凝土“國”中。朝南朝北,蓋'郭',最後澆混凝土。就這樣,埋葬了中國封建社會最後壹位皇帝的骨灰。1915年,清朝皇室選擇了“永利之地”,終於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