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油畫收藏 - 清平樂村居的平仄怎麽寫?

清平樂村居的平仄怎麽寫?

清平樂村居的平仄:

平平仄仄(仄韻),仄仄平平仄(韻)仄仄平平平仄仄(韻),仄中仄平平仄(韻)?平平仄仄平平平(韻),仄平平仄平平(韻)平仄仄平平仄(句),仄平仄仄平平(韻)。

《清平樂》的“平仄”解釋:

古代漢語的聲調分平、上、去、入四聲。“平”指四聲中的平聲,包括陰平、陽平二聲;“仄”指四聲中的仄聲,包括上、去、入三聲。

按傳統的說法,平聲是平調,上聲是升調,去聲是降調,入聲是短調,明朝釋真空的《玉鑰匙歌訣》曰:平聲平道莫低昂,上聲高呼猛烈強,去聲分明哀遠道,入聲短促急收藏。

《清平樂·村居》是宋代大詞人辛棄疾的詞作。此詞描繪了農村壹個五口之家的環境和生活畫面,借此表現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原文:

清平樂·村居

宋代:辛棄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裏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

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

譯文: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邊長滿了碧綠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吳地方言,聽起來溫柔又美好,那滿頭白發的老人是誰家的呀?

大兒子在溪東邊的豆田鋤草,二兒子正忙於編織雞籠。

最令人喜愛的是小兒子,他正橫臥在溪頭草叢,剝著剛摘下的蓮蓬。

擴展資料:

賞析:

在這首詞中作者通過對農村景象的描繪,反映出他的主觀感情,並非只在純客觀地作素描。作者這首詞是從農村的壹個非勞動環境中看到壹些非勞動成員的生活剪影,反映出春日農村有生機、有情趣的壹面。上片第壹、二兩句是作者望中所見,鏡頭稍遠。“茅檐低小”。

鄧《箋》引杜甫《絕句漫興》:“熟知茅齋絕低小,江上燕子故來頻。”此正寫南宋當時農村生活條件並不很好。如果不走近這低小的茅檐下,是看不到這戶人家的活動,也聽不到人們講話的聲音的。第二句點明茅屋距小溪不遠,而溪上草已返青。

實暗用謝靈運《登池上樓》“池塘生春草”語意,說明春到農村,生機無限,又是農忙季節了。作者略含醉意,迤邐行來,及至走近村舍茅檐,卻聽到壹陣用吳音對話的聲音,使自己感到親切悅耳(即所謂“相媚好”),這才發現這壹家的成年人都已下田勞動。只有壹對老夫婦留在家裏。

娓娓地敘家常。所以用了壹個反問句:“這是誰家的老人呢?”然後轉入對這壹家的其他少年人的描繪。這樣講,主客觀層次較為分明,比把“醉”的主語指翁媼似更合情理。下片寫大兒鋤豆,中兒編織雞籠,都是寫非正式勞動成員在搞壹些副業性質的勞動。

這說明農村中絕大多數並非坐以待食、不勞而獲的閑人,即使是未成丁的孩子也要幹點力所能及的活兒,則成年人的辛苦勤奮可想而知。“臥”字確實使用最妙, 它把小兒躺在溪邊剝蓮蓬吃的天真、活潑、頑皮的勁兒,和盤托出,躍然紙上, 從而使人物形象鮮明,意境耐人尋味。

表現出只有老人和尚無勞動力的年齡最小的孩子,才悠然自得其樂。這實際上是從《莊子·馬蹄篇》“含哺而熙(嬉),鼓腹而遊”的描寫化出,卻比《莊子》寫得更為生動,更為含蓄,也更形象化。特別是作者用了側筆反襯手法,反映農村生活中壹個恬靜閑適的側面。

卻給讀者留下了大幅度的想象補充余地。這與作者的壹首《鷓鴣天》的結尾,所謂“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正是同壹機杼,從藝術效果看,也正有異曲同工之妙。詩人描繪了壹家五口在鄉村的生活情態,表現了生活之美和人情之美。

作者介紹:

辛棄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後改字幼安,號稼軒,山東東路濟南府歷城縣(今濟南市歷城區遙墻鎮四鳳閘村)人。南宋豪放派詞人、將領,有“詞中之龍”之稱。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

辛棄疾生於金國,少年抗金歸宋,曾任江西安撫使、福建安撫使等職。著有《美芹十論》、《九議》,條陳戰守之策。由於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後被彈劾落職,退隱山居。開禧北伐前後,相繼被起用為紹興知府、鎮江知府、樞密都承旨等職。

開禧三年(1207年),辛棄疾病逝,年六十八。後贈少師,謚號“忠敏”。辛棄疾壹生以恢復為誌,以功業自許,卻命運多舛、壯誌難酬。但他始終沒有動搖恢復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滿腔激情和對國家興亡、民族命運的關切、憂慮,全部寄寓於詞作之中。

其詞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典故入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壹的愛國熱情,傾訴壯誌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現存詞六百多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等傳世。

  • 上一篇:浙江糧食局的歷史沿革
  • 下一篇:燈飾風水,家裏燈太多了好不好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