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了解這筆財富,首先要從盛宣懷的壹個不尋常的愛好說起。他是壹個收藏家,他的收藏很特別。換了別人早就把這些東西點著了,但盛宣懷卻視若珍寶。正是因為他的愛好,給後人留下了極其寶貴的“財富”。那些是什麽鬼東西?
盛宣懷壹生創辦了11“中國第壹”,被譽為“中國工業/商業之父”;洋務運動期間,盛宣懷不僅辦公司建報局,還辦銀行建鐵路。他甚至創辦了壹批高等教育學校,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的全面發展。
這些“文件”和“文獻”體量龐大,內容極其豐富,涉及的人員和領域也十分復雜;有多少?上海圖書館12年專家組整理線索,有178633件,約1億字。目前,他的全部藏品被命名為“盛宣懷檔案”,珍藏在上海圖書館,也被稱為“中國第壹私人檔案館”。對於研究近代史的專家來說,這是第壹手的權威資料。
那麽如此龐大的“黨生”包括什麽呢?可以說是“包羅萬象”,連壹些“灰色數據”都被盛宣懷完整地收集了起來。比如盛宣懷寫的壹張紙條,曾經有人做假賬,甚至還有怎麽做的提示;還有壹些“禮尚往來”的清單,包括他收了什麽,送了什麽,都記錄得清清楚楚,甚至連時間、姓名、原因都記錄得很詳細;然後還有很多“通訊錄”,記錄了當時官場、商場的壹些重要人物的信息,尤其是他們在常州的老家,甚至家庭情況都有簡單的記錄。
還有壹封家書,說得更直白:人來北京,壹定要舍得塞紅包,否則辦不了事。類似的“灰色文件”還有很多,其中有壹些和外國人有關,這也成為人們批評他的依據。所以魯迅先生說他是“官僚資本家”不是空穴來風,但我們不能因為這些就完全否定盛宣懷。畢竟這些只是海量“盛世檔案”中微不足道的壹部分。如果把他歸為“負面”的人,難免有失公允。
在海量的“檔案”中,更多的是關於盛宣懷的家世,以及當時整個社會背景和人物關系的記錄,全面展現了近代中國的社會狀況;其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是專家們感興趣的焦點之壹。比如與盛宣懷往來的大量書信,其中不乏近代歷史名人,如他的恩師李鴻章,好友袁世凱,老對手左和胡雪巖,梁啟超和譚嗣同,著名學者辜鴻銘和馬等。這些大大小小的名人,近千人,涵蓋各行各業,可見這是壹個多麽龐大而復雜的關系網。
其中最神奇的是他與袁世凱壹夥的“關系”,尤其是與袁世凱本人,可以說是“同舟共濟,英雄相惜”。盛宣懷在壹封信中寫道:“諸位先生辛苦了,不要錯過龍華會的人。”如何解釋這首詩背後的含義,成了後來學者們研究的對象;至於孫先生,盛宣懷對他的評價確實不高,因為他在給著名外交家孫寶坻的信中說:“(孫先生)有理想無經驗,不善計劃。”。所以,當孫先生多次給盛宣懷寫信籌款時,都被他壹口回絕,信中說:“債臺高築,已無債臺高築。”
可以說“壹個盛宣懷就是半部近代史”,關於“黨生”的研究工作還在繼續,但只是在海邊撿貝殼,還有更多東西等待專家學者去研究和考證。在這裏,我們也要慶幸這些“文獻”能被盛宣懷收藏,否則就是莫大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