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清末紙幣的發行始於1895年,但和其他國家的紙幣壹樣,“準入門檻”極高。清末只有李鴻章等重量級人物有機會出現在紙幣上。作為清朝皇室的寶貝兒子,真正出現在紙幣上的,是清末“農工商大臣”的震撼?確實如此!
這張帶振動頭的紙幣是1907年上海新城銀行發行的“橫版銀元券”。這種紙幣分為五種面額,每種從1元到100元不等。經工商部門批準,並享有發鈔特權。只在天津北京上海流通。整張鈔票的印刷由日本印刷局完成,工藝精湛。主屏幕上,左邊是銀行的三層樓房,右邊是宰貞的頭像。還有壹行小字“魏再真將軍,清朝商務大臣,孤山貝子”,既是他的面容,也是莊嚴的介紹。
那妳為什麽要“暴露”振動?新城銀行創辦人周順慶也解釋說:“孟貝子部長贈送的畫像,是向那些有權發行紙幣、在銀行復制印制紙幣以增加可信度和偽鈔的人致敬。”首先,“貝子爺”與新城銀行的關系非同尋常。當然,我想炫耀。二是“貝子尚書”的地位,這也是壹塊金字招牌。如果高光澤印刷,可以保持貨幣的價值。其實直到今天,在很多藏家眼裏,這張獨壹無二的鈔票依然是收藏界的瑰寶。
然而,在這張精致的鈔票背後,仍有許多發人深省的問題。上海新城銀行雖有“中國第壹儲蓄銀行”的美譽,但卻是壹家純粹的私人銀行。它怎麽能公開發行官方的國家銀行券呢?其實它在清末只留下了壹個大缺陷:混亂的貨幣發行。
從鴉片戰爭開始,到清末每隔幾年就要挨打,然後被屠殺。這個國家的權益幾乎早就被“屠殺”了,尤其是大國在發鈔上打了0分。晚清後半個世紀,“金主”如英國的李汝銀銀行、渣打銀行、法國的東方銀行、美國的花旗銀行、比利時的瓦比銀行等。都爭先恐後的登陸中國。他們除了發行自己的貨幣外,還擅自發行各種“銀票、二票”。1985年以前,外國銀行在中國發行價值2000萬兩白銀的“兩銀鈔”,卷走了巨額財富。
正因為如此,紙幣逐漸成為晚清政治家和各界名流眼中的壹塊大肥肉。當夜清政府醒來,開始發行紙幣,各種勢力出現了。1895年,北洋鐵路局開始發行“銀元券”。此後的16年,不僅清朝的家族銀行發行紙幣,內務府等政府機構也有了自己的“銀元號”和“官鈔局”。每個省都有自己的紙幣發行機構。私人銀行和銀行也紛紛成立。可以說,當時有壹定權力的人可以在清朝印錢。
結果清朝紙幣完全被淹沒了。但是熟悉經濟規律的我們知道,這些各種各樣的紙幣,大部分都是沒有儲備的。當它出現的時候,有很多公牛在空中。面值說低就低。有些紙幣,如中國商業銀行、清銀行、交通銀行發行的紙幣,只在北京、廣州、上海流通。另外,各省“官方銀行號”的紙幣只能私人使用。壹旦他們離開這個省,他們將成為廢紙。此外,每年未經清政府批準流通的紙幣總數超過5200萬張。對晚清經濟形勢的思考。
因此,上海新城銀行“非法鈔”這壹特殊現象,在清末根本不存在。就操作而言,這是晚清五光十色的紙幣中非常嚴肅的壹張。
晚清政府沒有意識到這樣的混亂?事實上,他們自己甚至想到了也門的壹種改革方法。1909年,清政府頒布《普通貨幣條例》,規定各省發行紙幣的限額。次年頒布《貨幣兌換條例》。但從清末當時的經濟狀況來看,這些都只是治標不治本的小修小補。
因為清末的貨幣亂象不僅限於紙幣,而是有很多問題。要知道,自“康盛”以來,貨幣發行就成了清朝各級官員的肥肉。通過“火耗”等等,大大小小的官員都賺足了錢。清朝末年,雖然國家搖搖欲墜,但混亂的貨幣依然是各級官員相互勾結的食物鏈。改變任何壹個都是牽壹發而動全身。
因此,1904年,晚清稅務總長赫德提出了《中國貨幣改革方案》,美國貨幣事務會議特使傑裏霍蘭德也提出了《新中國貨幣法書》。這些都是徹底消除不良規則的改革思路,但最終因為涉及各方利益而被放棄。到了清末,紙幣只能彌補小修小補,陷入了無望的境地。直到辛亥革命徹底結束使命,成為這段歷史的特殊見證者。
清朝的落後和衰弱導致了很多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