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史料記載,西漢張騫下西洋後,中國的絲綢產品開始傳到歐洲。歐洲人把輕薄柔軟、光彩奪目的絲綢面料視為珍寶,爭相購買。蒸汽機發明後,歐洲紡織業迅速發展,對中國絲綢的需求急劇增加。在他們眼裏,“胡自力絲”是最好的原料,但當時清政府對絲綢出口有嚴格限制,乾隆皇帝曾明確指示“胡自力絲出口以五千斤為限,且必須以現金交易,不得易貨,春絲不得出口”。兩廣總督在他的筆記中提到,西方商人會用自己的貨物交換湖絲。對此,嘉慶帝憤怒地回答道:“西洋玻璃是從泥土中提煉出來的液體,鐘可有可無,編鐘更是泥土。我們決不能用自己寶貴的特產來交換這些廢物。”然而,如此嚴格的限制並沒有阻止絲綢的海外貿易。南潯離上海只有100多公裏,搖搖船只要兩天就到了。運費只占0.2%,價格比廣州時期下降了35%。於是,質優價廉的“胡自力絲綢”立即成為當時中國的主要出口商品。如今,南潯仍保留著“四星帶”的地名,是全國湖絲貿易的集散地。最多的時候,湖中有50多個絲棧,在這裏形成了壹個長達300米的熙熙攘攘的絲綢市場,絲綢公司收購的絲綢在這裏裝上開往上海的絲綢船,河港上的青石臺階被絲綢重重包裹劃出壹道深溝。
有壹首名為《南潯絲市之行》的詩,記載了當時湖州絲綢海外貿易的盛況:“申江對外通商,繁華趕超蘇杭,進銀百萬,華商皆狂第壹。”洋人對絲綢的瘋狂引發了湖州絲綢市場的瘋狂,這首詩也對此作了非常生動的描述:“城裏人走不了,千千萬萬的聾子聽不見”,“壹天交易幾萬塊錢,城裏人都會望而卻步”,“於是家家都要買紡車,沒法種谷子”。
從清朝到民國,南潯胡俟全盛時期的價值是6000-8000萬兩白銀,而清政府每年的財政收入只有7000萬兩白銀。當地有句諺語,湖州不如南潯半個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