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間的推移,古代的腰牌也在各個朝代悄然發生著變化。夏商周時期的腰牌稱為“牙掌”,材質多為金、銀、玉、銅;春秋時期,腰牌發展為“虎符”,制作時分為兩部分,君臣各持壹半。調兵的時候,同時需要兩個老虎符號。
到了唐代,李淵發明了魚符而不是虎符,但除了形狀和名稱不同外,用途和功能沒有太大區別。直到明朝,所有的符號都正式變成了“腰牌”,所有的文武百官和內廷嬪妃都要佩戴腰牌作為身份的象征。
古語有雲,“上線有下線效應”。古代皇宮可謂是引領時代潮流的先驅。宮裏的人看到戴腰牌很洋氣,都紛紛效仿,用金、玉、木等材料制作精美的腰牌。腰牌上雕刻了壹些花鳥魚蟲或壹些富貴吉祥的圖案。此外,壹些手巧的女生還會編壹些花頭來裝飾腰牌。當然,平民腰牌和官方腰牌是不壹樣的。平民腰牌只是壹種裝飾或顯示其財富地位,而官方可以行使指示,出入皇宮,甚至調兵遣將。
清朝滅亡後,腰牌文化逐漸淡出歷史。但是考古學家對古人的這些腰牌很感興趣,所以經常去鄉下尋找。例如,在湖南的壹個小山村裏,有壹位70多歲的老伊曼,他的腰牌可以追溯到200多年前。這件事要從易老漢吱嘎作響的祖屋說起。據說易老漢祖居已經住了好幾代了。因為年代久遠,房子壹直漏雨漏雨。本來他的兒孫們想拆,易老漢舍不得。
易老漢的祖上可以說是文化人,愛學習愛讀書,所以祖上有很多古籍。每天天氣好的時候,易老漢都會把家裏的書拿出來晾曬整理。有壹次,易老漢在打掃房子的時候,在書櫃的角落裏發現了壹個破牌子,放在窗臺上。後來家裏的孩子接過來扔進了盆子裏。在水裏泡過之後,牌子露出了幾個刻的大字和壹行小字。
易老漢立即拿出自己的族譜進行比對,發現族譜記載,六祖易有壹位道光年間的壹品建衛將軍,另壹位叔祖是清朝的遼東大將軍。很明顯,這個掉在角落裏的腰牌極有可能是這兩個祖先中的壹個。
為了弄清腰牌的來龍去脈,老人小心翼翼地收藏了起來。後來易老漢遇到壹個下鄉收藏古董文物的專家,就把腰牌拿出來讓專家鑒定。我看到這個腰牌保存完好,是清朝的古董。它價值很高。專家激動地問老人:“妳的祖先是誰?”於是易老漢把自己的家譜拿出來給專家看。
在欣賞完腰牌,確定其歷史價值後,專家建議易老漢交給博物館收藏,他婉言謝絕了。但其實不管文物放在哪裏,只要妥善保管。當然,更專業的是放在博物館裏,由專業人士保護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