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的歷史:琉璃生產最早的文字記載可以追溯到唐代。唐代李亢在《獨異誌》中有這樣的記載:開元間,有長安販夫王二狗者,嘗往返淄郡販絲,微利也。壹日,孤館遇盜,財物盡失。二狗嘆曰:天不助我。遂懸梁欲自盡。
冥冥中見壹老者,錦衣玉帶,頭戴朝冠,身穿紅袍,白臉長須,溫文爾雅,左手“如意”,右手“元寶”,高祖賜封財帛星君李相公是也。星君曰:“爾當大富貴,豈可輕生!不聞淄州出琉璃乎?”又舍元寶壹枚,乃去。二狗遂販琉璃,成長安首富。又感念星君所賜,易名元寶。
到了元代,博山琉璃生產已形成壹定規模。其早期產品以珠、笄為大宗,還有簪、扣子等。笄,顏色以藍為主,另有水晶、黑、白、茶晶諸色。明洪武年間,除內宮監在此設“外廠”,為宮廷生產“青簾” 等貢品外,民間琉璃生產也日趨發展。
景泰年間,博山西冶街有大爐4座,生產水響貨和琺瑯料。嘉靖前後,增加珠燈、珠屏、棋子、帳鉤、枕頂等產品的生產。到萬歷年間博山琉璃生產已成為壹個較大的行業。1611年(明萬歷三十九年),由徐應元等發起建起博山爐神廟。
擴展資料:
琉璃的種類:
A類:古法琉璃,采用“琉璃石”加入“琉璃母”燒制而成。
1、琉璃石:壹種有色水晶材料,《天工開物·珠玉篇》:凡琉璃石與中國水精、占城火齊,其類相同……其石五色皆具……此乾坤造化,隱現於容易地面。天然琉璃石日漸稀缺,尤為珍貴。
2、琉璃母:壹種采自天然又經人工煉制後的古法配方,可以改變水晶的結構與物理特性,使其在造型、色彩與通透度上有明顯改善。《錢圍山業談》載:奉宸庫者,祖宗之珍藏也……琉璃母者,若今之錢滓然,塊大小猶兒拳……又謂真廟朝物也……但能作珂子狀,青紅黃白隨色,而不克自必也;
B類:臺灣琉璃,由西方玻璃藝術演化而來。工藝脫胎於[pate-de-verre],起源為古埃及“費昂斯”工藝。《中國古琉璃研究》的分析結果表明:“費昂斯”中二氧化矽的比例92%-99%,與中國周朝時的琉璃差異明顯。但由於二者形態近似,有人稱其為西洋琉璃;
C類:水琉璃,現今常見的仿制琉璃,以不飽和樹脂材料制成,其特點是重量輕,敲之沒有琉璃的金石之音,且日久易色變、混濁,無收藏價值,不過價格奇低。
百度百科-琉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