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無常經》說:老、病、死三法,不可愛,不閃亮,不可念,不可慮。如果妳是壹個和尚或者比丘,如果妳是壹個好女人,壹個好女人,如果妳看到有人快死了,身心痛苦,妳就要善良,要吝惜金錢。他說,對臨終者的護理必須:
註意環境的整潔,光線的柔和,空氣的流通。
提供佛像,讓病人有善念。
為患者宣告阿彌陀佛的慈悲和西方極樂凈土的莊嚴,使他們感到生活在佛國是幸福的。
引導病人念佛,其余來訪者也要叫病人念佛,人聲不絕;病人生命垂危,即見佛菩薩持香花招引,即樂,不必退於邪道。
死亡後,家屬應停止哀悼,不應大聲哭泣。他們要把逝者的新衣和能用的東西帶在身邊,甚至自己請法師或念經,以回報逝者的善行。姚琴大師和鳩摩羅什也說過,在外國的習俗中,壹個人從出生到生命結束的善行,平時都要壹壹記錄下來。他死的時候,家人會告訴他生前的功德,讓逝者可以依靠行善的福報,有壹顆快樂的心,不怕死。可見佛教對“臨終關懷”和“臨終關懷”的重視,佛教對“死亡”也有壹套合理平衡的治療方法。作為壹個佛教徒,平日修行,參加各種社會活動,真的是過去向善的最好資源。
“臨終關懷”不是消極的死亡,而是積極的解脫。通過對死亡的理解,使人從對死亡的恐懼中解脫出來,使人從對死亡的恐懼中解脫出來,平靜而愉快地面對死亡。我們也希望家屬給予臨終者各種協助,如舒適的環境、整齊的衣單、混合的飲食,甚至用莊嚴的佛號引導患者走完人生的最後壹程,讓他們不僅沒有人生的遺憾,更有死亡的尊嚴,充滿移民的喜悅。
人在談到死亡的時候,總會有各種恐怖可怕的想象,害怕自己會下刀,受各種苦。事實上,如果我們知道了死亡的真相,對我們來說,死亡就像是拿到了出國觀光的護照,我們可以環遊世界。死亡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不可避免的。對於這個不可避免的大限,我們應該持什麽樣的態度,才能胸有成竹,不驚不懼?
1?了解死亡
死亡類型:
人類,乃至所有的眾生,無論是智、愚、德,死亡都是每個人必經的過程,只是死亡的情形千差萬別,各有不同。經典將死亡分為四類:
壽終正寢:這就是所謂的自然死亡,就像燈油燒完了,燈自然就滅了。壹般人對延長壽命的預期其實是有上限的。呼吸之間,人的生命終將變質。俗話說:“有朝生暮死的,有春夏生的,有秋冬死的,有十年死的,有百年死的,有千年死的。雖然有延遲,但是過了多久了?”也就是說,生命是有限的,是註定的。
經上說:“世人不知生死,肉眼不知罪福。”眾生的壽命就像水面上的氣泡。如果空氣消散,它就會死亡。壹旦妳所有的福報都揮霍掉了,人自然會死。這和壹個失去了所有錢的富人變成乞丐,最終會餓死或凍死是壹個道理。
意外死亡:壹般所說的“橫死”是指妳本不該死亡,卻因為意外而被斬首,比如戰死沙場、車禍身亡、遇刺身亡,甚至被虎豹豺狼咬傷?諸如此類,都是事先難以預料的,俗話說:“三寸不爛之氣用在千方百計,壹旦無常,萬物休矣。”就是描述這種變化。
自由死:前三種死是不可預知的,非自願的,但這種自由死是可以把握的,是自主的,這就是佛教中“生死自由”的境界。佛教裏有很多根深蒂固的古德,想生就生,想死就死。生死是建立在因緣聚散和道法圓滿的基礎上的,不受壹般生死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