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淺藍色的夜溢進窗來,夏斟得太滿。螢火蟲的小宮燈做著夢,夢見唐宮,夢見追逐的輕羅小扇。
不知妳是否還記得,2017年12月14日那天,我們的朋友圈被“鄉愁詩人”刷屏了。這壹天,以《鄉愁》壹詩聞名於世的余光中先生,在臺灣病逝。
提起余光中,幾乎每個人都會想到這幾句詩:“小時候,鄉愁是壹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余光中或許是天生的詩人,他生於1928年重陽節這樣壹個有詩有酒的日子,余光中便詩意地稱自己為“茱萸的孩子”。巧的是,他也確實與詩相攜壹生。
余光中出生在南京,父親是國民黨政府的官員。抗戰時期,全家遷居重慶,父親忙於辦公,可二舅卻閑得多,於是他就成了余光中的老師。
二舅家中藏書不少,余光中尤其愛看《三國演義》、《西遊記》、《水滸傳》。小時候讀書破萬卷,這為余光中後來的詩人生涯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1947年,余光中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金陵大學(今南京大學),兩年後,轉學到廈門大學。在廈大的半年裏,余光中開始大量閱讀英文詩。
在讀詩之余,他開始學寫新詩了。余光中此前就已經讀遍了幾乎所有的中國現代新詩,所以雖然剛開始學習寫作,但依然得心應手。
新中國成立後,因為余光中父親是國民黨官員,他隨家人搬到了臺灣,進入臺灣大學學習。從1950年開始,他不再滿足於待在自己的小書房默默寫詩,而是四處投稿,他的作品陸續刊登在臺灣的詩歌刊物上。
詩歌發表激發了他的創作熱情,壹個神秘人物的推薦,更讓他大放異彩。
1951年,壹個偶然的機會,余光中的同班同學蔡紹班把余光中寫的壹疊詩稿拿去給當時的大才子梁實秋評閱(沒想到,不久他竟然收到梁先生的壹封足足兩頁的信。)
第二天,余光中就央求蔡紹班帶他去見壹見梁先生。
離開梁先生寓所的時候,余光中興奮地對蔡紹班說:“從今天起,我真的開始步入文壇了。”就這樣,在梁實秋先生的鼓勵下,余光中走上了詩壇。
雖然余光中被稱為“鄉愁詩人”,但除了鄉愁之外,他的詩歌題材其實非常豐富,有關於親情的、愛情的、友情的,有詠懷歷史的,還有許多清新明麗的風景小詩,比如我們今天學習的這首《星之葬》,就是余光中先生看到滑落的流星而為之寫下的壹首小詩,感慨流星的葬禮,更是嘆息匆匆而逝的時光。
在這樣美好的夜色裏,詩人的目光移向窗外,望著閃閃的繁星,他從夏夜的星光,聯想到夜色裏閃亮的螢火蟲,從螢火蟲又聯想到宮燈,從宮燈聯想到閃耀的唐朝宮殿,這是壹種時空的轉變,視角的擴展。
詩人借用杜牧的詩句“輕羅小扇撲流螢”中的意象,用“輕羅小扇”代指唐宮裏的宮女,他們點著燭燈,追逐打鬧,展現出壹派安寧祥和的景象。夏夜雖美,卻也是壹個時光易逝的夏夜。
無論是“閃耀的星”,“螢火蟲”還是宮娥手中的“輕羅小扇”都是壹瞬即逝,美麗卻短暫的。
詩人告訴我們,不僅人的生命如此短暫,整個社會也是如此,繁盛的唐王朝從歷史長河看也是過眼煙雲,曇花壹現而已。
詩人從仰望星空延伸出對生命易逝的感慨,帶有壹種無奈和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