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秀樓夜景(19張)
從古到今甲秀樓經歷了六次大規模的修葺。歷經四百年的風吹雨打而仍舊矗立不倒,它是貴陽歷史的見證,是貴陽文化發展史上的標誌。
甲秀樓始建於明萬歷26年(1598年),至今已有400多年歷史,明萬歷年間(1573—1620)巡撫江東之於此築堤聯結南岸,並建壹樓以培風水,名曰“甲秀”,取“科甲挺秀”之意。有浮玉橋銜接兩岸。
天啟元年(1621年)焚毀,總督朱燮元重建,改名“來鳳閣”。清代多次重修,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巡撫田雯重建,並恢復原名。現存建築是宣統元年(1909年)重建的。樓上下三層,白石為欄,層層收進,由橋面至樓頂高約20米。南明河從樓前流過,匯為涵碧潭。樓側由石拱 “浮玉橋”連接兩岸,橋上原有小亭壹座叫“涵碧亭”,現已拆除。甲秀樓朱梁碧瓦,四周水光山色,名實相符,堪稱甲秀。[1]
清代貴陽八景之壹的“鰲礬浮玉”即為位於貴陽南明河鰲磯石上的甲秀樓,樓系貴州巡撫江東之所建。建樓以前,王陽明的再傳弟子馬廷錫曾在此建棲雲亭講學傳道。
甲秀樓全景照(11張)
樓於明萬歷二十五年(1597)開始興建,當時先在沙中壘臺作“奮鰲狀”,名“鰲頭磯”,再於臺上建閣,名“甲秀”,取科甲挺秀之意。樓曾幾毀幾建,1981年維修壹新。重修中,發現樓閣底層石墻中嵌有詩碑,後有8塊詩復嵌於底層樓壁。甲秀樓前原豎有鐵柱二根,壹為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雲貴總督鄂樂泰鎮壓古州(今榕江)苗民,收聚兵器,鑄鐵柱標榜功績;二為嘉慶二年(公元1797年)雲貴總督勒保鎮壓興義布依族王囊仙起義,收聚兵器所鑄,兩柱皆有銘文。二根鐵柱現存省博物館。[1]
明清以來甲秀樓便是文人騷客聚集之處
,高人雅士題詠甚多。現樓內古代真跡石刻、木皿、名家書畫作品收藏中,清代貴陽翰林劉玉山所撰206字長朕為壹絕,比號稱天下第壹長聯的昆明孫髯翕大觀樓長聯還多26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