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摘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民國時代,有槍便是草頭王,地方割據勢力林立,故而所部的軍裝服飾也是五花八門。 左:1911年的革命軍軍官;中:清軍士兵;右:清軍軍官 1927年的安國軍 *** 官兵:左為孫傳芳部步槍兵、中間為孫傳芳,其實從相貌來看,更像段祺瑞;右為孫部童子軍,手持紅纓槍。 1910年代的軍閥部隊:左為北洋軍軍官,中間為手持毛瑟步槍的滇軍下士,右為手持「 ”漢陽造”的張勛辮子兵。張勛辮子兵雖說留著個辮子土點,可人家腳蹬皮鞋馬褲,也是土洋參半。 1920年代初期的軍閥部隊:左壹,浙江省防擔架兵;左二為孫中山部下的粵軍醫務兵;左三為皖系「 ”國際維和士兵”(這支部隊很有可能是中國參加壹戰後同盟國出兵幹涉俄國遠東行動的部隊。); 1924年左右的張作霖部奉軍,左壹為奉軍中的日本軍事顧問,中間為手持短柄騎槍的奉軍軍官,右為奉軍士兵。東北冬天天氣酷寒,狗皮帽子是奉軍的標準裝備。 這是北伐時期的囯民革命軍造型:頭戴青 天 白 曰 軍徽,臂纏紅袖標 這是直系軍閥曹錕、吳佩孚所部官兵打扮。近代的北方軍人頗有尚武風氣,河北滄州地區更是全國聞名的武術之鄉,官兵們對刀術多少都會幾下子。 這便是「 ”狗肉將軍”張宗昌的部隊:左邊掌旗者為張宗昌所部的白俄雇傭軍,中間為張部司號兵,右邊張部步槍兵。是( 俺也寫個大風的歌 大炮開兮轟他娘,威加海內兮回家鄉。 數英雄兮張宗昌,安得巨鯨兮吞扶桑。——張宗昌) 馮玉祥的國民軍。左邊的士兵壹手持槍,壹手捧讀聖經,全軍讀聖經也是馮玉祥治軍的壹大特色;中間這位,便是國民軍領袖馮玉祥,看來和普通士兵打扮無異;右邊是馮玉祥部最精銳的手槍隊士兵,身背大砍刀,手持二十響快慢機。馮玉祥部常年駐紮財力不足的西北,軍裝打扮都比較樸素。 這也是北洋軍閥時代的部隊裝束:左邊這位,手持德式MP18沖鋒槍,此槍技術含量不高,皮實火力猛,深受中國軍隊喜愛。中間這位,頭戴翻毛皮帽,身背大刀,手持長槍,應該屬於北方軍閥部隊的;右邊這位腳穿草鞋,手打雨傘,頗有晚清士兵古風,左臂上套壹「 ”孫”字袖標,可能是孫傳芳的部隊。 右邊這位壹望便知,是東北軍的打扮;中間這位,頭戴德式鋼盔,應該是囯 民 黨中央軍了;左邊這位,右手揮舞長刀,左手拿著日軍鋼盔,寓意戰勝日本軍,自然是二十九軍赫赫有名的大刀隊士兵了。背景的長城,則寓意著他們都參加過1933年的長城抗戰。 左右兩人,都是偽滿洲國士兵;中間這位,是偽滿洲國皇帝愛新覺羅·溥儀。 中間這位,是1924年北 京 正 變時期的馮玉祥部士兵;左邊這位,是壹位手持短槍的軍官;右邊坐著這位,是張宗昌部下的白俄雇傭軍,身後是張宗昌的白俄鐵甲大隊裝甲列車。 這是外國人寓意中的中G領導下的武裝部隊形象:左邊這位,是肩扛輕機槍的紅軍戰士,經歷長征之後,已是軍裝全無;中間這位,身穿翻毛皮背心,肩扛「 ”吉林邊防軍總司令馮”的三角旗,應該是九壹八事變後東北義勇軍馮占海所部的士兵形象。右邊這位,則是新四軍戰士形象。圖上面的新四軍臂章,應當是新四軍第三師的。三人的背景,則配成延安寶塔山,頗有寓意。 左邊這位,是內蒙古綏遠德王部下的蒙古偽軍;中間和右邊這兩位,是汪偽政權官兵打扮 本文摘自:五人幫的博客
上一篇:現在不知所終的四大無價之寶,都屬於哪個朝代?下一篇:盤點阿布紮比的文化地標,這個“土豪”不是本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