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油畫收藏 - 番薯引進中國是在萬歷年間,那大規模種植是從何時開始的?

番薯引進中國是在萬歷年間,那大規模種植是從何時開始的?

紅薯學名番薯,又名山芋、紅芋、地瓜等。紅薯富含蛋白質、澱粉、果膠、纖維素、氨基酸、維生素及多種礦物質,有?長壽食品?之譽。含糖量達到15%到20%。有抗癌、保護心臟、預防肺氣腫、糖尿病、減肥等功效。

中醫視紅薯為良藥,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記有?甘薯補虛,健脾開胃,強腎陰?,並說海中之人食之長壽。

紅薯在今天的種植面積非常廣泛,幾乎覆蓋了所有方言區,因此有了前面提到的很多別名。不過,番薯其實並不是中國的土產,它在中國的種植歷史也只有短短幾百年而已。

紅薯原產於美洲,哥倫布在15世紀末發現美洲,之後,番薯也被歐洲人所認識,並隨著殖民者的足跡先後傳入歐洲、東南亞、日本和中國。

根據學術界的研究,番薯傳入中國大約在明代中葉以後。其傳入之途徑,壹說來自菲律賓,壹說來自安南(越南),壹說來自琉球群島。

明朝蘇琰在《朱薯頌》裏寫道:?甲申、乙酉間,漳、潮之交,有島曰南澳,溫陵洋舶道之,攜其種歸晉江五都,鄉曰靈水,種之園齋。甲午、乙未間,溫陵饑,他谷皆貴,惟薯獨稔,鄉民活之薯者十之七八。?

可見,番薯最早被引入廣東壹帶,根據成書於宣統年間的《東莞縣誌》記載:萬歷八年(1580年),壹位名叫陳益的東莞海商把紅薯引入國內。

不過,可惜的是,盡管早在明代萬歷年間,番薯就已經傳入中國,但人們並沒有意識到番薯作為口糧的重要活命價值。

因此最初番薯只是在福建、廣東等地傳播。

其實,番薯對土壤、肥料及雨水要求都不高,非常適宜在全國大範圍推廣。假設當年政府有組織地大規模推廣番薯種植,幫助明朝末年的陜西等地老百姓度過十年九旱的小冰河期的話,還會不會有李自成、張獻忠之亂?可惜歷史無法假設。

番薯真正大規模地推廣,卻是在清代。

根據《清稗類鈔?植物類》記載:?康熙時,聖祖命於中州等地,給種教藝,俾佐粒食,自此廣布蕃滋,直隸、江蘇、山東等省亦皆種之。?當時南方不少省份,番薯種植已經比較普遍,並成為貧苦人家口糧的重要組成部分。

雍正三年(1725年),福建巡撫黃國財奏折中說:?查泉州府屬之惠安、同安、金門沿海處所,去冬番薯歉收,今春又值米貴,近海窮民不無艱苦。?。此外,雍正六年(1728年)兩廣總督孔毓珣奏:?查潮州民間原多種番薯,以代米糧,現俱大收,每觔賣錢壹文,黃岡、碣石壹帶每十斤賣錢七文,約計壹人壹日之食,費錢不過壹二文。?

可見,到雍正年間,番薯已經成為下層百姓日常食物,尤其是在發生水旱災荒的年份,更是成為救饑度荒的救命之物。

當時很多有遠見的地方官員也逐漸意識到番薯的重要性,如乾隆十二年(1747年)安徽巡撫潘思榘要求全省種植番薯。安徽鳳臺縣知縣鄭基?嘗循行阡陌,見沙地磽確多不治,教民種薯蕷,佐菽麥,俾無曠土。?乾隆間山東範縣知縣吳煥彩在當地?教之種番薯,民困乃紓?。

魯迅在《藤野先生》中寫道:大概是物以稀為貴罷。北京的白菜運往浙江,便用紅頭繩系住菜根,倒掛在水果店頭,尊為?膠菜?;福建野生著的蘆薈,壹到北京就請進溫室,且美其名曰?龍舌蘭?。

乾隆年間的番薯,對於很多北方人來說,還是壹個新鮮事物,也享受了魯迅先生所說的高級待遇。如《燕京歲時記》記載,乾隆以後,京中無論貧富,都以煮番薯為美食。

與小麥大米等中國傳統農作物相比,番薯不與主要糧食作物爭地,且種植技術相對簡單,對氣候和雨水要求也不高,可以這樣說,番薯對於清代養活億萬下層百姓,功不可沒。

據記載,明朝永樂年間在冊的人口達到6700萬口,明末大規模戰亂導致人口銳減。乾隆六年(1741年),全國在冊人口總數有史以來第壹次突破1億大關,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又相繼突破2億和3億。至道光十四年(1834年),人口總數突破4億大關,到鹹豐元年(1851年),人口達四億三千壹百多萬。

從不足1億到4億多,時間不足200年。其中,離不開紅薯的功勞。

  • 上一篇:李的生活是妳向往的生活嗎?
  • 下一篇:股票投資上妳印象最深的壹次虧損是什麽時候呢?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