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世界上第壹個挖天然氣井,用天然氣制鹽的國家。
中國產鹽歷史悠久。然而,在舊中國,歷代統治者為了增加鹽的稅收,大多采用壟斷手段,以嚴刑峻法控制鹽的生產和銷售,阻礙了鹽業的發展。從清末到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帝國主義者通過鹽稅擔保的巨額貸款,直接控制了中國鹽業的管理權,隨意壓榨鹽稅;日本帝國主義在侵華期間,占領了沿海大部分鹽場,血腥鎮壓鹽工,掠奪鹽品。國民黨統治時期,官僚資本家通過壟斷、官運、經銷商註冊等手段加強對鹽業生產和銷售的控制,低價收購產品,以壟斷價格出售。總之,漫長的封建社會和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制度的束縛,加上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剝削,使中國鹽業長期處於落後狀態,鹽礦資源不清,設備簡陋陳舊,手工操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經過40多年的努力,鹽礦的地質研究、普查、勘探和制鹽工業發展迅速。人民政府采取了壹系列有效措施,極大地調動了各方面的積極性。隨著石油、天然氣等礦產資源評價的深入,壹批鹽礦產區相繼被發現。經過大量的地質研究和勘探工作,到1996年底,我國已探明的NaCl儲量達到4000多億噸。第壹個五年計劃以來,鹽業有計劃地進行基本建設和技術改造;新建、擴建、改建了南浦、洋口、福州灣、鶯歌海、張家壩、吉蘭泰等壹批大中型鹽場(廠);湖南、江西、安徽、河南等省結束了不產鹽的歷史;湖北省鄖英地區已形成壹個新的井、礦、鹽生產基地。1996年末,全國食鹽產能達到3887萬噸,比1950年末的300萬噸增長了近12倍。采鹽制鹽技術取得顯著進展:海鹽地區總結推廣了新鹵、適深鹵、適長結晶新工藝,部分結晶罐采用了塑料薄膜蓋;鹽田基本實現了抽水、制鹵、結晶、集塊“四集中”的要求;生產的機械化和半機械化程度有了很大提高。大中型湖鹽場采用聯合采鹽機或采鹽船,結合管道水運或輕軌運輸,機械化、半機械化生產替代人工作業。地下鹵鹽礦的開采已從單壹開采發展到氣舉、抽油機-深井泵和電潛鹵泵。對於古巖鹽礦床,幹法開采已經發展到水法開采,水法開采中的鉆孔水溶法也從單壹的打撈法改進為單井對流法和多井連接法。油墊法、氣墊法、水力壓裂法成功用於提鹽;采用硐室水溶法開采極低品位巖鹽礦床,而不是旱地;用真空制鹽法代替圓鍋和平鍋炒鹽;此外,熱壓蒸發和閃蒸制鹽引入了鹽硝聯產技術,徹底改變了制鹽的面貌。在鹽業戰線上建立了包括科研、教學、地質、采礦、設計、科技信息、鉆井、采鹵、測量、制鹽、鹽化工、發電、機械制造等壹整套工業體系,形成了壹支技術力量雄厚的鹽業科技隊伍。
1996年中國生產原鹽2932.4萬噸,其中海鹽占70.95%,湖鹽占7.85%,井鹽占21.2%。生產海鹽的省(市、區)有遼寧、天津、河北、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海南和臺灣省。主要生產企業為遼寧省營口鹽田、福州灣鹽田、皮子窩化工廠、錦州鹽田,天津市塘沽鹽田、漢沽鹽田,河北省南堡鹽田、黃驊鹽田、大清河鹽田,山東省洋口鹽田、城口鹽田,海南省江蘇鹽業公司、鸚哥鹽田。生產湖鹽的主要省(區)有內蒙古、山西、青海、新疆、西藏等。主要生產企業有內蒙古吉蘭泰鹽場、雅布賴鹽場,青海茶卡鹽場、唐珂鹽場,新疆鹽湖化工廠、七泉湖化工廠、七角井化工廠。生產井礦鹽的省份有江蘇、江西、湖南、湖北、四川、雲南等。主要生產企業有四川五通橋鹽廠、張家壩化工廠、自流井鹽廠、鄧關鹽廠、金奎大鹽廠、長山鹽廠、貢井鹽廠,雲南壹平浪鹽廠,湖南李湘鹽廠、湘衡鹽廠,湖北應城鹽廠,江西江西鹽廠。其中,四川自貢鹽業歷史悠久,是中國最大的井、礦、鹽工業生產基地,素有“鹽都”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