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厚的文化積澱和以農業為主的產業結構,是禮泉皮影產生和發展的重要前提。
雖然禮泉皮影的產生年代不詳,但種種跡象表明,禮泉皮影產生的年代久遠,或是在我國皮影產生之初就已誕生。《陜西皮影珍賞》壹書中記載:明清時期的灰皮制作技術以禮泉縣北屯鎮為最好。灰皮制作技術是我國皮影制作史上的壹項絕技,以制作的皮子色澤好、質地好、上色好而著稱。高超的技術需要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不斷總結和實踐。由此可以斷定:禮泉皮影在明清以前甚或更早就已產生,只可惜此項技術現已失傳。另據《環縣道情皮影》壹書記載:解放初的許多老藝人都談到自己的皮影箱子是從禮泉、涇陽壹帶購買。說明在清朝時期禮泉存在大量的皮影作坊,制作的皮影不僅供貨於本地皮影藝人,還遠銷外省各地。從清末到70年代,禮泉皮影曾壹度銷聲匿跡,進入80年代,禮泉皮影的制作空前發展起來,縣工藝美術廠鄭鳴和,不但雕刻皮影而且還進行稿樣設計。其設計的稿樣許多現在仍被采稿。本縣南寨村梁思熔自學皮影雕刻,將剪紙,與皮影雕刻結合起來,使人物造型更加逼真細膩、其作品遠銷英、法、日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1982年他的皮影作品代表中國參加“萊比錫”藝術節。1988年隨中國經貿部在日本的東京、大阪、奈良等八大城市進行皮影巡展,受到日本友人的高度贊揚。他創作的《紅樓夢》、《白蛇轉》、《三國演義》等多次獲國家和省市工藝美術“百花獎”壹等獎。他的作品中334件被國家美術館收藏,260件被省文化廳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