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科舉制度簡介:中國從隋朝(唐朝)開始實行科舉制度,直到清朝光緒三十壹年(1905)舉行最後壹次進士考試(世界上最後壹次科舉考試結束於越南阮朝,1919)。中國古代最大的科舉考場是江南宮媛,占地30多萬平方米。中國科舉博物館是中國唯壹反映中國科舉制度內容的專業博物館。也是中國科舉制度的中心,中國科舉文化中心,中國科舉文物收藏中心。
2.科舉制度的歷史作用:通過不同科目的考試選拔國家需要的人才,考生的分數成為選拔標準。這樣就打破了魏晉南北朝以來以九品中正為標準的認知任用制度。它打破了士紳階層長期以來對權力的壟斷。庶人通過了科舉考試,加入了統治階級。跟從者科舉只是通往權力的獨木橋,真正通過的人很少,但也為下層民眾創造了進入仕途的機會,從而擴大了封建王朝的統治基礎,在壹定程度上緩解了階級矛盾。科舉考試產生於南北朝時期,並隨著唐朝及以後朝代的發展而逐漸完善和合理。但是到了宋代出現了壹個非常重要的新情況,大量增加了科舉的錄取名額,使得文官的地位高於武官,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他們的積貧積弱。
3.科舉考試的主要內容:科舉考試的內容主要是八股文。八股文主要考《經義》、《詩》、《書》、《禮》、《易經》、《春秋》的內容,選擇五經中的某壹篇金牌來寫。題目和寫作方式都有壹定的格式。八股有四段,每段都要有排比句。有排比的段落叫四筆,後來叫八股。八股文在當時是非常重要的,關系到壹個人能否升遷,關系到他能否在科舉中升遷。所以在小說中說:“今天子重文章,不必談漢唐。”“漢”指的是漢代的文章,“唐”指的是唐詩,漢代的文章,唐代的詩詞歌賦,都沒有今天帝王看重的八股文重要。八股文在當時很重要。所以當時的人壹心想著八股文,只有八股文才能敲開科舉的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