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兵馬俑的發現者是臨潼縣驪山鎮西楊村農民。
1974年03月,臨潼縣驪山鎮西楊村農民,在陵東1.5千米的地方打井時,井口剛好開在壹號坑的東南角,發現幾個破碎的用泥土燒制的與真人壹樣大小的陶俑。
1974年7月中旬,由陜西省博物館、文管會、臨潼縣文化館聯合組成的考古發掘隊進駐秦俑坑工地。隨著工作範圍的不斷擴大,1976年—1978年,考古隊又增添了考古、保護、照相、修復等方面的人員。壹號坑發掘工作全面開展,10多個修復組展開對兵馬俑的大規模修復。
1974年07月,考古工作者開始對陜西臨潼縣秦始皇陵東側的秦代兵馬俑坑進行發掘工作。 1987年12月,秦始皇陵及兵馬俑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09年06月13日,秦始皇陵兵馬俑壹號坑開始第三次大規模發掘。
擴展資料
1974—1977年在秦始皇陵東1千米處, 發掘出作為秦始皇陵陪葬墓坑之壹的兵馬俑坑。壹號坑在南,東西長216米,寬62米,面積13260平方米。二號坑東西長124米,寬98米,面積為6000平方米。三號坑面積520平方米。***出土武士俑800件,木質戰車18輛,陶馬100多匹。按兵馬俑現有排列形式推算,這三個坑的武士俑可能有7000件,戰車100輛,戰馬100匹。陶傭身材高大,壹般在1.8米左右。
1994年3月1日,二號坑保護大廳竣工後,舉行了隆重的二號坑開工典禮,時任國家文物局局長張德勤親臨現場,宣布了二號坑發掘工作的正式開始。為了保證這壹重點考古工程的科學化、規範化,國家文物局專門成立了二號坑專家組,以指導考古發掘工作。
兵馬俑大部分是采用陶冶燒制的方法制成,先用陶模做出初胎,再覆蓋壹層細泥進行加工刻畫加彩,有的先燒後接,有的先接再燒。火候均勻、色澤單純、硬度很高。每壹道工序中,都有不同的分工,都有壹套嚴格的工作系統。
當初的兵馬俑都有鮮艷和諧的彩繪,發掘過程中發現有的陶俑剛出土時局部還保留著鮮艷的顏色,但是出土後由於被氧氣氧化,顏色不到十秒鐘瞬間消盡,化作白灰。現在能看到的只是殘留的彩繪痕跡。
百度百科-兵馬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