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散步在公園小徑,或是路過江岸渡口,或是遊覽在名山大川幽深之處,我們也許正怡然陶醉於秀麗景色,也許正不堪跋涉而身感疲憊。突然間,有幾株勁節挺拔的植物映入眼簾:它們站得筆直端莊,卻好似有些害羞地將頭垂下,正向我們頷首作揖;當微風輕輕地吹過,那自然上下搖晃的神態,又好似向我們鞠躬致敬 。
我們突然感受到:大自然也是如此地眷顧,我們頭頂壹片藍天,在大地上***同繁榮,而他們卻懂得放下傲慢,和諧相處,對路過的陌生人,也是這麽謙卑有禮……
後來,文字誕生了,作為象形文的「竹」字,也許就是要告訴我們:立身要端直,處事要謙卑。先哲的智慧或許早有預料,我們今天的社會到處充滿了激烈的競爭,大自然的生態環境也會遭到破壞,便以「竹」字來勸誡我們:人與人之間,人與大自然之間,都應該彬彬有禮,以和為貴。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竹子還具有無私奉獻的精神。對人類來說,竹子幾乎全身是寶。當春風解凍,萬物復蘇,竹林裏就萌發了「雨後春筍」,它們在清新的泥土裏被拔出來,奉獻給人類的餐桌,成了美味佳肴。
有的竹筍存活下來了,經過幾個寒暑春秋,身體長得粗壯結實了,便又奉獻給了人類的生活。粗大的可以做建材,修築成竹樓以便人們安居,做成竹床以便人們安睡,做成竹椅以便於人們休憩;細小的又可以晾衣服,適用的還能做成樂器。若是將竹子進行加工,還能編涼席,做竹筷,織菜籃等,滿足了人們日常生活所需 。
新鮮的竹葉,被采摘下來,老媽媽包出了清香撲鼻的粽子;而枯落的竹葉,又被勤勞的農家人拾回家,曬幹了,用來做柴火。而竹根呢,也是不能廢棄的,經過心靈手巧的藝術家的加工,成了美觀雅致的竹雕,也許是壹個龍頭拐杖,也許是壹個精美的筆筒……
竹子無怨無悔,奉獻給人類所有的壹切,不能不讓我們敬佩呀。什麽是大公無私,當我們為壹點小名小利,在那裏爾虞我詐,妳爭我奪的時候,面對竹子的奉獻,我們真是自慚形穢了。
古人愛竹,許多的文人墨客都為之揮毫吟詠,繪畫抒懷,因此也形成了獨有的竹文化。人們對竹的嗜好和愛慕,並不完全是因為竹的便利,而是竹子本身所具有的品質。司馬遷說:「竹外有節禮,中直虛空。」,也許正是道出了竹之所以為人喜愛的原因。
竹中直,我們想到立身行事應該不偏不倚,端正廉直,不昧自己的良心而不自欺,不貪求身外的利益而不欺人。竹虛空,讓我們想到修身進學應該要虛心受教,虛己待人,才能得到貴人的指點,四處逢源。虛空也是壹種超脫,心底清凈,便能寧靜致遠。所以白居易有「水能性淡是吾友,竹解心虛即吾師」的真心話語。
竹身勁節挺拔,其實才是它真正魅力所在。它告訴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應該知禮節,在威逼利誘面前應該有氣節,在仁義忠信面前應該不汙名節,而於倫常大道之間應該守其貞節。古今的仁人誌士傾慕竹之有節,發自內心贊嘆道:「竹死不改節,花落有余香。」
古人認為竹本是草的壹種,也許是因為它的中直、虛空、有節,才使它超然挺拔於其它草類之間,而且淩冬不雕,叫做冬生草。司馬光曾感慨竹子頑強的生命力,作《種竹齋》詩雲:「雪霜徒自白,柯葉不改綠。」
也正如此,歷代翠竹就與松柏、梅花合稱為「歲寒三友」。我們生為人,秉承天地合氣,與大自然同體枯榮,為人而不如竹乎?「竹」之意蘊,正是我們的良師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