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窯變釉的第壹次出現完全是偶然的。人們按照壹定的配方制成壹些釉林,放在制品表面,入窯燒制,產生出意想不到的顏色和形狀。真不敢相信壹個瓶子經過窯燒變成了這麽奇妙獨特的顏色。面對這種奇怪的現象,當時的人們甚至找不到壹個合適的名稱來稱呼這種千變萬化的獨特顏色。因為是在窯中由烴偏轉意外變化而來,古人幹脆稱之為“窯變”。
中國早在宋代就已經有了換窯花。二窯在談到宋代的“官窯”和“老窯”時說:“二窯燒器皿,有時窯長...它在原來的顏色(即釉字)之外變了顏色,或黃,或紫,形狀可愛。”
特別是鉤窯(河南省蔚縣)的銅紅釉,又名“鉤紅”,是壹種享譽中外的窯變花釉。鉤紅釉產品的特點是在天藍色中,實現了壹些紅色或紫色的斑點,引人入勝。古代詩人曾以“夕陽綠,倏地變藍”的詩句來贊美這種名釉,這種珍貴的釉料當時只用於皇帝祭奠,所以又叫“紫紅”。
隨著科學的進步和生產的發展,人們對窯變釉的認識也逐漸加深,從完全盲目任自然擺布的必然王國,到自覺創造制作窯變釉的自由王國。到了清代雍正(1723-1736)、乾隆(1736-1796)的作坊,景德鎮制瓷人已經有意識地模仿古窯變釉。這說明在長期的實踐中,當時制瓷行業的工人已經摸到了壹些窯變釉的規律。如果不觸及壹些規則,是不可能復制的。當時監督制陶的內務府委員郎在《陶成年譜銘》中說:“連釉仿舊器”,“有新紫、米黃、天藍、窯變四種。”油狀青釉是壹種老式窯,顏色似碧玉,有斑駁古雅的光澤。"
解放後,在黨和毛主席的正確領導下,中國瓷業戰線捷報頻傳,不僅繼承和復制了許多古代名優釉產品,而且創造了許多新的窯改花釉,如景德鎮的武進花釉、虎斑釉,唐山的大理石釉,河北邯鄲的仿磁州窯花釉,湖南湘潭的仿武進花釉等。
方氏壹流的窯變花釉制作方法,是在燒成的定型釉瓷坯體或素燒無釉坯體上塗上壹定顏色的基礎釉,再用不同種類的色釉,用各種方法(噴釉、塗釉、刷釉、輪釉、藍釉)施於基礎釉上,使各種組色釉在燒制過程中互相交替,交融在壹起,自然形成各種絢麗的色彩。窯變花釉的藝術效果取決於各種器物的造型、色釉之間的關系、套施的方法、燒成條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