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十歲那年,我才真正明白“盤子裏的中餐,誰吃誰辛苦。”
在我十歲之前,這只是飯前的客套話,我並不在意。這壹天,我在餐桌上吃著各種美味,抓起食物,小心翼翼的撕下壹塊肉,細細的咀嚼,很快就飽了。當我準備離開時,我的祖母叫住了我:“裴軍,妳為什麽還剩下這麽多谷物?不能浪費糧食!”聽到這裏,我有點不高興,不情願地挪回座位,壹邊拿起米粒壹邊嘟囔:“不就是壹點米粒嗎?”會浪費多少食物..."
“妳從哪裏知道食物很難得到?”奶奶苦笑著對我說:“建國的時候,我們只能用糧票換糧食……”
“哦?糧票!”
“是的,四十多年前,所有的食物都是用票換來的。那時候的糧票和今天的鈔票壹樣,是基本生活的保障。可以說,沒有糧票就沒有糧食。那時候我們只能勉強填飽肚子。”奶奶停頓了壹會兒。爺爺笑著說:“說起糧票,我曾經從羅溪村帶了八百斤糧票到泉州市區,放在家裏。那晚之後,我早上檢查了它們——妳猜怎麽著,它們被偷了。當時我嚇得直冒汗。”
“然後呢?”我緊張得盯著爺爺。
“後來我找了幾個親戚鄰居,把剩下的糧食壹起養起來,積攢了800斤才還給市民。”
我還在驚嘆的時候,外婆又說起了這件事:“後來改革開放,也就是1978年,糧票有了盈余,我們開始按重量分兩個地方買糧。當時幾毛錢壹斤的經濟不發達,提價太貴。現在不同了,平民也買得起。”
4月1985,1,國家統壹的糧食購銷政策取消了,但是糧票並沒有消失。直到1993年5月,糧票正式廢止,在38年建設期光榮退役,退出歷史舞臺。改革開放給人們帶來了巨大的變化。四十年過去了,原來的小城市已經變成了國際大都市。
這張小小的糧票的故事,道出了大時代的變遷,壹個新的時代即將到來。四十年左右,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令人難忘。這是壹個跨越時代的裏程碑!也是令人驚嘆的改革開放“謳歌四十年,進入新時代”的全新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