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歷山大·漢密爾頓(1755 65438+10月1-1804 7月12),美國政治家、軍人、金融專家,美國開國元勛之壹,美國制憲會議代表,美國憲法起草人和簽署人之壹,美國人。
亞歷山大·漢密爾頓在美國金融、財政和工業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死於政黨間的決鬥。2006年,漢密爾頓被美國權威期刊《大西洋月刊》評為影響美國的65,438+000人中的第五位。
亞歷山大·漢密爾頓推動了美國制憲會議的召開。1787年9月17日,亞歷山大·漢密爾頓作為代表39個制憲議會的簽字人之壹,代表紐約州簽署了美利堅合眾國憲法。新憲法產生後,他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批準新憲法的運動中。他與詹姆斯·麥迪遜和約翰·傑伊壹起在報紙上發表了85篇文章宣傳和解釋新憲法,其中有565,438+0篇文章是漢密爾頓寫的。後來,這些文章被編入《聯邦黨人文集》。美國政治學者克林頓·羅塞特(Clinton Rossett)稱該文集為“迄今為止美國政治最重要的著作”、“美國政治理論的經典著作”、“美國政治文學中繼《獨立宣言》和《美國憲法》之後的第三份文獻”。正是在確保各州批準憲法的最後決定性鬥爭中,漢密爾頓為憲法事業做出了最大的貢獻。
漢密爾頓為美國構建了貨幣金融體系的五大支柱:壹是統壹的國債市場;二是中央銀行主導的銀行體系;第三,統壹的鑄幣制度(金銀本位制);第四,以關稅和消費稅為主體的稅制;第五,鼓勵制造業發展的金融和貿易政策。最引人註目的是漢密爾頓從國家整體信用的角度設計了五大政策和制度安排。他說:“壹個國家的信用必須是壹個完美的整體。各部分之間必須有最精妙的配合與協調,就像壹棵枝葉繁茂的參天大樹。壹根樹枝受傷,整棵樹就會衰敗、枯萎、腐爛。”
漢密爾頓和傑斐遜都是建國初期的偉人,都為美國歷史的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雖然這兩位偉人尖銳對立,但結果卻是“互補”。路易斯·哈克認為,美國從不同角度接受了兩位偉人的影響。如果美國人認為政治民主化不可或缺,他們必須承認傑斐遜的不朽貢獻。如果美國人認為穩定的政治制度和有尊嚴的政治是必要的,他們必須承認漢密爾頓的不朽貢獻。“兩個人的貢獻都是巨大的。”“我們都是傑斐遜,我們都是漢密爾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