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數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經典直刀
在第壹次世界大戰時,刀在戰爭中可以說是非常重要的武器。
壹戰時,因為手槍短缺,外加肉搏戰的原因,刀的出現率非常高。
可以說在壹戰的塹壕戰中,刀是必不可少的武器。
在壹戰二戰中,產生了許多經典的戰鬥刀。
尤其是二戰中,產生了壹些比如我們最熟悉的Mark、M3等。
01MARK1
在二戰期間,鋁是非常短缺的,所以在當時的Mark1上,手柄都是用木材制造的。
圖中的這兩把刀配的都是手工制作的皮鞘,皮鞘很大的可能是由軍人在船上制造的。
Mark1戰鬥刀的刀片大概是在12.7厘米到13.33厘米之間。它是海軍攜帶使用的壹種帶鞘生存刀。每個在船上工作的士兵都會有這樣壹個直刀,用來切割繩子。
在現如今的刀具市場上,Mark1可能是現存最多的二戰軍刀。
它的種類繁多,有歷史學家稱,它可能有多達42種。
之所以有這麽多種,是因為它的制造商非常非常多。卡美盧斯、博克、冷鋼、卡巴、Colonial、GenevaForg、Pal、Robeson、Kinfolks等等許多制造商都生產過Mark1。
Mark1的刀片處理有拋光、Parkerized等幾種。
它的手柄壹般都是皮質的,有的則會帶有墊片設計,有的Mark1甚至用了註塑手柄。
它柄頭則有鋼材、塑料、木頭等幾種材質。
02MARK2
帶有“Kar-Bar”標識的Mark2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美國軍用戰鬥刀的代名詞。
UnionCutleryCo.在南太平洋地區生產了大約100萬件這種戰鬥刀。
Mark2於1943年提供給士兵使用。
它長30.48厘米,刀片長17.78厘米,手柄是帶有凹槽的層壓皮革,
在當時南太平洋群島的士兵腰帶上,經常能拍到這種戰鬥刀。
Mark2刀根處,有獨特“USMC”蝕刻。
在刀片長,也有拋光和塗層兩種處理。
Mark2的主要制造商有KA-BAR、Robeson、Pal、Utica、Ontario和Camillus。
它們的厚度、材料、標識、凹槽等等都各有不同。
03M3
M3是由Camillus制造的壹種戰鬥刀。
M3是雙刃設計,也正是因為雙刃設計,使M3成為二戰中最受歡迎的戰鬥刀之壹。
據說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M3生產了超過250萬把,但是它們的造價很高。
M3的主要制造商有:博克、Kinfolks、Robeson、Utica、Imperial、Case、Aerial、Pal。
M3在設計之初,它的主要設計宗旨就是滿足當時環境下短缺的戰鬥刀,尤其是在1942年初的時候。
根據軍事歷史學家FrankTrzaska的說法,之所以設計生產M3,而不是繼續生產Mark2,是因為當時美國的鋼材非常短缺。
選擇M3的原因有多個,其壹是因為它的生產更容易,其二是因為它的刀片更薄。
它17.14厘米的刀片非常尖銳,刀片上方打磨鋒利的部分越是刀片總長度的二分之壹。
它的護手是厚厚的鋼材,上方的護手微微傾斜,用來幫助向前推著使用。
它的手柄采用疊層皮革制成,帶有壹系列的凹槽。
M3原本應該有八個凹槽,但是有些公司通常習慣做六到七個個凹槽。
所以有時候我們能看到凹槽的數量不壹樣。
柄頭是扁平的鋼材,並被固定在手柄上。
M3的形式變化還是挺多的,包括它的護手和它的柄頭經常會有變化。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黃銅和鋁非常非常短缺,各種戰鬥刀都出現了縮減材料的現象。
所以在當時,西方會使用塑料作為刀子的護手或柄頭。
就如圖中的這幾個。
因為在戰爭中,炮彈和彈藥都需黃銅,因此在二戰中,軍用刀的護手很少有用黃銅制造的。
04225-Q
Cattaraugus225Q是二戰中最強大的刀子之壹。
這種刀是專門針對軍需官制造的,225Q中的“Q”指的就是軍需官(quartermaster)。
這種粗壯的刀子是設計用來打開各種木條板箱子的,這種工作是軍需官最常做的工作之壹。
而鋼制柄頭是專門設計用來釘住板條箱子。
大多數的225Q同樣是堆疊的皮革手柄。
不過也有人說這種刀是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特種部隊設計使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