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壹次,在倫敦的壹家古玩店,羅先生看到了壹把清初著名藝術家邵緒茂的壺。他看也沒看就忍不住立刻買了下來,小心翼翼地帶回香港。回家打開壹看,鍋裏還有些發黃的碎紙,上面的英文字跡是羽毛筆寫的。他認為這是非常有價值的信息,於是他趕緊讓裱糊匠把裏面的紙片整理好,裝上。原來,這篇論文講述了壹個鮮為人知的故事:
英國入侵印度,戰爭末期遇到了強大的對手,久久不能攻下。抵抗時間最長的土王(相當於部落酋長),對英國侵略者恨之入骨,專門設計了象形虎機制。抓到英軍,送進虎口,腦袋被活活“咬”死。後來,當地國王被英國將軍希斯汀擊敗,他的所有財產都被帶回了英國,其中包括邵緒茂制作的茶壺。得知英國皇帝喬治四世非常喜歡中國瓷器,為了取悅皇帝並顯示他在戰鬥中的勇敢,他把這只壺送給了皇帝。皇帝把它放在倫敦郊區的宮殿裏(相當於中國皇帝的宮殿),這是壹座帶有中國色彩的宮殿。
不久之後,浪漫主義者喬治四世把這個壺給了他的壹個情婦,後者後來把它傳給了她的女兒,她女兒記下了這個壺的來歷。至於這個壺是怎麽從中國傳到印度的,後來又是怎麽從皇帝情婦的女兒家傳到古玩店的,就不得而知了。現在,這只壺被放在香港茶具文物館,記錄這只壺的壹段話的壹張紙也被原封不動地放在壺裏。它會像壺壹樣有珍貴的歷史價值。
還有壹個有意思的事情是,羅先生剛來宜興的時候,知道蔣蓉是當代紫砂花卉作品的領軍人物,也是清代歷史上花卉作品的傑出開創者,但他只是收到了壹幅的裸作。他把鍋底蓋有陳鳴遠印章的虛扁壺拿給蔣蓉鑒定。他原本認為這是陳鳴遠最具裸露造型特征的傑作之壹。壺身極扁,適合喝綠茶。形、線、面和諧扣合,泥料用粗砂配制,比例恰當,質地與形狀非常和諧,粗砂的視覺感非常細膩。簡單中有抽離的傾向。蔣蓉第壹眼就覺得眼熟。她仔細壹看,心都碎了。原來這個鍋是她自己做的。那是她40多年前為上海壹家古玩店老板仿制的壺。當時,雖然不能在仿制的名人壺上蓋上自己的印章,但這位十八歲的林鳳姑娘玩了壹個花招,那就是在每個壺底做壹個不易察覺的小標記。這個鍋讓蔣蓉感觸頗深;世界如此之小,人生又如此巧合。老羅也很激動。他堅持要把鍋還給真正的主人,而蔣蓉卻堅持拒絕接受已經屬於別人的心愛之物。最後蔣蓉和他交換了壹個小佛手壺,成為紫砂收藏中的又壹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