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1928年,以袁世凱為首的晚清北洋軍閥在中華民國的政治格局中占有重要的主導地位,時稱北洋政府。當時軍閥混亂不堪,老百姓的生活狀況苦不堪言。
在這壹時期,日本侵略者為了吞並中國的目的,派出情報人員在各地拍攝了我國各地大量的人文地理照片,並出版了壹套《亞東印畫輯》,本組照片則選自該《亞東印畫輯》中北京地區的壹部分,對我們研究了解北京當時的人文景觀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
照片原為黑白影像資料,經過了後期人工智能修復上色處理,為您呈現出壹種截然不同的 歷史 滄桑風貌。
圖片為1925年的北京正陽門箭樓和街道上的車輛與行人。
圖為1927年拍攝北京順義牛山壹帶的牛欄山鎮街景,壹個四眼的水井邊正有當地居民在汲水。據順義縣誌記載,清朝時期這裏的釀造燒鍋酒遠近聞名,乾隆皇帝曾到此品酒、賜匾,釀酒 歷史 多達三百余年。
這是1925年玉泉山下的壹片萬畝水田,給人壹種置身江南水鄉的感覺,前方即為頤和園的佛香閣。玉泉山位於頤和園西側,因此地多泉水而得名。
圖為1927年拍攝昔日北京古北口風貌,左前方山上為跨山而建的長城,這段長城曾經歷過悲壯的戰爭洗禮,城墻上布滿 歷史 的滄桑痕跡。
圖為1925年拍攝的北京萬壽山寶雲閣風光,寶雲閣又稱銅亭或銅殿。
圖為1927年拍攝的北京高大巍峨的明朝十三陵石牌坊。
圖為1927年北京密雲石匣壹位纏足的女孩正在售賣手工縫制的枕頭。
圖為1925年拍攝的北京香山琉璃萬壽塔,亦稱琉璃塔,該塔建成於清朝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時曾遭到英法聯軍的焚燒。
圖為1927年的北京盧溝橋(蘆溝橋)和盧溝曉月碑,“盧溝曉月”四字為乾隆於1751年親筆書寫後刻碑立於橋頭,上面建有壹座碑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