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退休前,他的單位是鐵路局的采石場,主要生產道碴,專門用於鐵路。20世紀50年代初,父親還很年輕,采石場的工作很辛苦。但100多位有誌青年,他們的理想和希望就像壹群小白鴿,拍打著柔軟美麗的翅膀,翺翔在藍天上。他們憑著聰明的頭腦和勤勞的雙手,在幾座到處飄著蒿草的山旁紮營,開辟采石場。
當初他們住的房子是竹枝搭成的簡易棚,四面透風,屋頂漏風,像個暮年的老人。當時物資緊缺,米肉靠票供應。通常,如果妳想買壹些新鮮的豬肉,妳必須在黎明前排隊等候,所以妳渾身是汗,有時妳會高興和失望地離開。買壹塊肥皂和幾尺棉布,還要帶壹張票。父親每個月都在用手指算著日子,焦急地等待著那些“大團結”的發布。記得有壹年,父親去參加別人的婚禮。他穿著壹件新的三年前的打了補丁的工作服,解放鞋上有壹個洞。爸爸有點不好意思的低下了頭。當他擡頭看著周圍的人時,似乎他稍微好了壹些。
小時候記得家裏有三樣家用電器:壹個手電筒,壹個鬧鐘,壹個小晶體管收音機,但有的人連這三樣都沒有。他們的工作環境更差。他們上下班要走好幾公裏。采石時,他們揮舞著沈重的大錘,擊打鋼鉆打洞,導致下顎出血。撿回來的石頭扛在肩上,堆在壹起,然後用小錘子打成碴。有壹次,外地舉辦勞動競賽。那天烈日炎炎,大家汗流浹背,競爭激烈。最後,爸爸以微弱優勢獲勝。那次頒發的獎品在壹個滿是灰塵的布袋裏——壹把錘子。
爸爸撫摸著錘子,露出欣慰的笑容:“現在的采石場不需要小錘子了。我去過了。整條生產線全是現代化的機器設備,年產道碴數十萬立方米。不需要我們淘汰的普通鎮流器。現在鐵路采購花崗巖壹等道碴。原來的嶗山場現在建了壹個大型軌枕廠……”
我把父親的“寶藏”帶到新家,繼續收藏。我說:“爸爸,謝謝妳的錘子。它不僅講述了壹個傳奇,也見證了壹段歷史。”
壹個家庭,壹個工廠,壹個礦山的變化,就是壹個國家大發展的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