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要點1。肝腎陰虛兼見,治療應以滋補肝腎為主。常用藥物有沙苑子、女貞子、枸杞子、生地黃、熟地黃、山茱萸、何首烏等。
2.陰虛發熱者,可補青蒿、白薇、柴胡、胡黃連等藥,以清虛熱。
3.《景嶽全書》說:“善養陰者,必求陽中之陰,則陰升於陽,泉之不竭也。”因此,在滋補肝腎陰的同時,可根據病情需要,加入黃芪等溫補陽氣。
4.此證多為先天不足和長期患病勞損所致,病程較長。在采用綜合治療措施控制癥狀後,為了減緩癥狀,應把湯改成藥丸。同時也要註意應用有血有肉的制品或食物調養,如龜甲、龜甲、甲魚、甲魚等。
5.養陰藥常油膩,礙胃,常與調氣健脾之品同用,如陳皮。
辨證論治(1)內治
肝腎陰虛證主要有三組證候。治療以滋補肝腎為主,可選用杞菊地黃丸、壹貫煎、大補陰丸、滋水清肝飲、滋水生肝飲等方劑。
1.肝腎陰虛,虛熱失調。
癥狀:頭暈、耳鳴、眼睛昏花、畏光、視物模糊。治療:滋腎養肝明目。主方:杞菊地黃丸。食譜:枸杞子、菊花、生地黃、山茱萸、山藥、茯苓、澤瀉、牡丹皮。每味藥煎服,取汁300毫升,每日1劑,分兩次溫服,或制成丸劑。
脅痛加川楝子、赤芍、郁金;腰膝酸痛加杜仲、桑寄生、牛膝;如果下午出現潮熱,加入知母、鱉甲、龜板;如果妳看到牙痛,加入梔子、白芍和赭石;眩暈時加入鹿角霜(熔化)、龜板(熔化)、龍骨、牡蠣;如果看到雀盲,吃甘陽丸(羊肝、當歸、木賊、蟬蛻、遺精);遺精加知母、黃柏、煆龍骨;對於經前期患者,加入女貞子和旱蓮草;痛經患者加附子、郁金、川芎;對於閉經,加入丹參和菟絲子。
2.肝腎陰虛與真陰不足
癥狀:腰酸腿軟,頭暈耳聾失眠,遺精自汗盜汗,口幹舌燥,舌紅少苔,脈細。治療原則:滋陰補腎,填精益髓。主方:左歸丸加減。處方:熟地黃、山藥(炒)、枸杞子、山茱萸(制)、川牛膝(酒洗蒸)、菟絲子(制)、鹿角膠(粉碎,炒珠)、龜板膠(切碎,炒珠)。先將熟地黃蒸成糊狀,加蜂蜜制成藥丸,大如梧桐樹。每次服用100粒(9克)以上,食用前用沸湯或淡鹽水送服。也可水煎,用量按原比例遞減。
若真陰下跌,虛火上火,骨蒸潮熱,手足發熱,則本方去除枸杞、鹿角膠,加女貞子、麥冬滋陰清熱;若火照肺,加百合潤肺止咳;晚上熱骨蒸,加入地骨皮清熱除蒸;如小便混濁,加茯苓,利濕滲濕;大便幹燥,去菟絲子,加入肉蓯蓉潤腸通便;若多汗,加黃芪、浮小麥,益氣固表。
3.肝腎陰虛,陰虛火旺。
癥狀:骨蒸潮熱,盜汗遺精,咳嗽咯血,心煩易怒,腳膝熱,或口渴饑餓,舌紅少苔,足脈多而有力。治療:滋陰降火。主方:大補陰丸。處方:熟地黃(酒蒸)、知母(酒浸炒)、黃柏(炒棕)、龜板(炒)。每味藥為末,豬脊髓蒸熟,蜂蜜煉丸。每次服70丸(6-9g),與空心鹹白湯同送(現用法:上為細粉,豬脊髓適當蒸熟搗碎;煉蜜,混勻,制成丸,每丸重約15g,每日早晚各服1丸,淡鹽水或煎服,用量按原比例減少)。
若陰虛嚴重,可加天冬、麥冬潤燥養陰;陰虛盜汗者,可加地骨皮清熱除蒸;咯血吐血,加墨旱蓮、仙鶴草、側柏葉涼血止血;遺精加金櫻子、芡實、桑螵蛸、山茱萸止遺精。
(2)外部治療
1.藥物的外用
將枸杞和吳茱萸搗碎,敷於脅肋或湧泉穴。
2.按摩
用指尖在肋骨下輕揉65,438+00分鐘,然後用大魚際、大魚際按摩腎俞、肝俞30 ~ 50次,再在背部輕輕按摩。
食療1。羊肝1,熟地黃200克,枸杞30克,搗碎成丸。每次9 ~ 15g,每日三次,空腹溫開水送服。
2.核桃、何首烏各15g,天麻6g,與龜頭或雞頭或豬腦燉至肉爛,吃肉喝湯。
3.豬腦1,天麻10克,枸杞30克,燉後水服用。
4.鵪鶉1(去毛去膽),枸杞30克,杜仲10克。煮熟後,取出杜仲。,吃肉喝湯。
5.燉甲魚,常吃。
6.枸杞10g,嚼碎吞服,每晚l次,可長期服用。
7.菊花(菊花)5 ~ 10g,枸杞10g,水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