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作品的內容是指藝術作品的主題、主旨、細節、情節、情感等要素的總和。
浪漫主義:
浪漫主義源於中世紀法語中的Romance(意為“傳說”或“小說”)壹詞,“浪漫”壹詞就是由此音譯而來。浪漫主義是文藝的基本創作方法之壹,它與現實主義壹起構成了文藝的兩大主流思潮。浪漫主義作為壹種創作方法,在反映客觀現實的同時註重主觀內心世界,表達對理想世界的激情追求,並經常運用激情的語言、瑰麗的想象和誇張的手法來塑造形象。浪漫主義創作傾向由來已久。早在人類文藝的口頭創作時期,壹些作品就不同程度地帶有浪漫主義的因素和特征。但此時的浪漫主義並沒有形成思潮,也不是人們自覺掌握的創作方法。浪漫主義作為壹種主要的文學思潮,盛行於18世紀下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的歐洲,表現在文化藝術的各個部門。
浪漫主義的目的與“理性”相對,其主要特征是註重個人情感的表達,較少束縛和自由。浪漫主義以幻想或復古的方式超越現實。浪漫壹詞在法語中的意思是豐富的感情和多愁善感。
藝術思維:
人物,不同的種類,風格和藝術流派,都傳達著藝術思想。
藝術思維是現象和本質的雙重加工,強調感性形式,遵循個性的情感邏輯。前者用* * *概括個性,後者用個性表現* * *性。前者是自然作用於人的精神,後者是人的精神作用於自然。藝術思維獨特的雙重加工既改變感性形式又改變理性內容,從而形成新的審美意象統壹體,導致新的藝術意象和藝術作品的誕生。
藝術欣賞:
是對藝術作品“接受”的綜合心理活動——感知、體驗、理解、想象、再創造等。它是人們通過以藝術形象為對象的藝術作品獲得精神滿足和情感愉悅的審美活動。
藝術作品的意境:
由客觀形象和主觀心意融合而成的具有壹定意義和情調的東西。
藝術流派:
是指在藝術發展的壹定歷史時期,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思想傾向、藝術主張、創作風格和審美趣味的藝術家自覺或不自覺地形成的藝術群體或派別。藝術學校是藝術發展的產物。不同藝術流派的出現及其競爭和鬥爭。是促進藝術發展繁榮的重要條件。
美學關系:
審美關系是通過“花”等物的形象形式來激發主體的生理心理機制,滿足主體的潛在或本能需求而建立起來的。個體能否與客體建立前文化審美關系,完全取決於主體的生理心理機制是否健全,客體的形象形式能否吸引或喚起主體的好感。如果主體的生理和心理功能是不完整的,比如色盲、耳聾,那麽任何艷麗的花朵、和諧的旋律對他來說都沒有美麗的魅力;如果物體形象醜陋、不平衡,比如瞎了、瘸了,那麽它就不會對任何聲音主體產生美的魅力。在這種純粹的前文化審美關系中,任何關於美的理性概念都是沒有意義的。即使人們互相稱贊,色盲的人對花也無動於衷;就算壹個盲人人品出眾,他的外在形象也是不可稱道的。這說明在前文化美學中,人類對美醜的不同偏好和感受的內在生理心理機制只能在人類動物進化史中找到;人類的前文化審美能力是在沒有文化素養或審美教育的情況下獲得的,其對應的美感與動物快感生成機制沒有本質區別。當然,壹般來說,純粹的前文化美學在現實美學中並不占主導地位。它和藝術中所謂的“有意味的形式”壹樣,包含著豐富的文化因素,不屬於純粹的前文化美學。
藝術美:
通過藝術創作實踐,總結提煉出現實生活中的自然美,濃縮出藝術作品中的美。在美學史上,美學家們由於哲學觀的不同,對藝術美有著不同的理解。黑格爾從客觀唯心主義出發,認為藝術美是多年來高級發展階段的美,是美的高級形式;他主張藝術美高於自然美,宣稱藝術美是真正的美,是“心靈產生的再生美”。心靈及其產物遠高於自然及其現象,藝術美遠高於自然美”。車爾尼雪夫斯基從形而上學唯物主義批判黑格爾,認為自然美高於藝術美,“客觀現實中的美是完全的美。”“藝術創作低於現實中美好的事物”藝術只是對生活蒼白而不準確的反映。馬克思主義美學認為,藝術美是美學研究的主要對象,藝術離不開形象,所以藝術美主要是藝術形象的美,它和藝術形象壹樣來源於現實生活,和現實生活中的形象壹樣生動豐富,但又和藝術形象壹樣不同於現實生活,它是藝術創造的人類審美活動的結晶,是現實生活的典型概括,所以現實生活中的美更為集中和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