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鼓節是苗族節日,流行於貴州凱裏、丹寨、雷山等縣的苗族地區。每年農歷二月的第壹個養豬場日舉行。在這壹天,年輕的苗族男女自動聚集在當地指定的歌唱場地踩鼓。用來踩鼓段的鼓,是實心楠木鏤空,兩端拉伸的牛皮。
屆時,壹位德高望重的老人會把放在他家的楠木鼓和鼓架壹起搬進鼓場,使勁敲鼓。人們聽到聲音就會手舞足蹈,年輕人會趁機擇偶。老人們也穿上新衣服,圍著楠木鼓唱古歌。舞蹈結束後,姑娘們拿出自己親手編織的絲帶,贈送給楠木鼓,以示感謝。人們盡情地唱著,直到天黑才離開鼓場。最後,鼓主把楠木鼓扛回家,放在樓上。每逢節日,他還用魚祭拜楠木鼓。
節日的亮點在於年輕的苗族男女從四面八方聚集在鼓場上。姑娘們都穿著繡有圖案的新衣新褲,紮著腰,戴著銀花黑花、項鏈手鐲等裝飾品,有兩個目的,壹是美容;二是在小夥子面前“點亮家庭”。這壹帶的老習慣是,不佩戴銀器的女孩子沒有前途,年輕的男人也不想和她建立戀愛關系,所以女孩子要壹件壹件的佩戴銀器。
鼓場上,兩個姑娘壹手壹根棍子,在鼓的兩邊敲打著同壹個鼓。人們聚集在鼓手周圍,女的在房間裏,男的在外面,踩著鼓順時針跳來跳去激發靈感。舞蹈輕松熱情,動作歡快。舞步與舞蹈重復交替,主要有“四通舞”、“中舞”、“跨足舞”等。
當舞蹈達到高潮時,女聲會隨之唱壹首《慶功歌》,整個踩步活動會壹直持續到太陽落山。晚上,人們又聚集在鼓場上唱歌。男壹方,女壹方,兩個人唱兩個人問壹問壹答,通宵。許多健康的男人和美妙的女人在與遊客的接觸中相識,最後有了壹生的伴侶。
關於踩鼓節的起源眾說紛紜,但大多是關於祭祀祖先的大恩大德。還有壹種說法是節日源於傳說。古代苗族地區發生嚴重災害,苗族同胞為避災迷失方向,背井離鄉,穿越無邊無際的森林。壹只啄木鳥帶路後,他擺脫了困境,定居在壹片富饒的土地上。先輩們在這裏艱苦奮鬥,在重建家園時,他們利用農忙的間隙,集中精力休息娛樂,以消除疲勞,恢復體力。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踩鼓節的習俗。
鼓樂節每七年、九年、十三年舉辦壹次。整個儀式包括壹系列與牛、鼓密不可分的宗教儀式,如紡牛、割牛祭祖、祭鼓等。目的是不忘當年從東方遷徙過來的祖先的艱辛,希望祖先顯靈,子孫後代繁榮昌盛,幸福生活。割牛就是把牛獻給祖先,讓魂歸東方的祖先有牛這樣忠誠勤勞的夥伴。
了解更多星座百科,八字婚姻,八字事業,婚姻運勢,財神的星座,感情組合,看到另壹半,八字計算,名字速配,人生運勢,復合機會。可以點擊底部在線咨詢(僅供娛樂):/x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