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油畫收藏 - 英雄如是——讀《我心歸處是敦煌》有感

英雄如是——讀《我心歸處是敦煌》有感

有那麽壹個人,在壹個堪稱苦寒之地守護了壹輩子,將壹生中最美好的時光留在了那個漫漫黃沙之中,從青春歲月,到華發盡染。這個人就是“敦煌的女兒”樊錦詩。

第壹次知道樊錦詩是在《開講啦》節目中。當81歲高齡的樊錦詩走上舞臺給大家講述敦煌莫高窟,講述她與敦煌的不解情緣。我看到這位80多歲的老人身上閃著耀眼的光芒。

樊錦詩生於北京長於上海,可以說是壹位典型的江南女子。1958年樊錦詩考入從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畢業後響應學校的分配到敦煌博物館工作至今。現任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研究館員兼任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現任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研究館員兼任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

敦煌與女性,似兩股神奇的力量,走進我的心裏,亦或也是勾起了我那久遠的考古的夢想,所以在當我在圖書館看到這本《我心歸處是敦煌》,我覺得這就是緣分使然,讓我更靠近敦煌和樊錦詩院長。

讀這本書前,樊錦詩在我心中是高大偉岸的形象,讀完此書後我覺得樊錦詩就是跟妳我壹樣的普通人。她今日能有所成就更多在於她壹直堅守心中之理想,就如她自己所說的,此生命定是莫高窟的守護人。

可就是這樣熱愛敦煌的樊錦詩,也曾坦言:“我其實也想過離開。”

莫高窟是文化的傳承之地,是祖國西北的壹顆明珠,但敦煌是貧困區裏的重災區,氣候幹燥,糧食緊缺。樊錦詩在敦煌實習時就想要逃離。可畢業分配,北大還是讓她去敦煌工作。樊院長的父親甚至給學校寫了壹封信,讓學校改派他人。

可那個時代的人就是天真和單純,只要國家需要,還是會義無反顧。同時,樊錦詩的心裏也壹直念念不忘敦煌石窟裏的壁畫和造像。

“所以我心想,說不定這就是天意,是命運要我以這樣壹種方式補償上壹回考古實習的半途而廢。我暗下決心,這壹次去敦煌,壹定要取得真經再回來,絕不能中途折返。”

這也許就是永遠為自己熱情而活的最好詮釋了。

樊錦詩在敦煌壹幹就是壹輩子,她的兢兢業業也讓更多人認識了她,把她當做了不起的女子。

多年來,有很多人想為樊錦詩寫壹部傳記,卻總是被她婉拒,而1984年1月3日,在《光明日報》發表的壹篇題為《敦煌的女兒》的文章,更是壹度讓她當做是個沈重的負擔。

樊錦詩從不覺得自己有多聰明或有多能耐,她不過是沾了莫高窟的光,在敦煌這個人類絕無僅有的遺產地,為文化遺產做了點事情,為敦煌的保護、研究、弘揚和管理做了點工作。因為這些工作符合全人類***同的心願,而得到了大家的認可。

同時,她壹直把功勞歸於常書鴻、段文傑等老壹輩莫高窟人的教育,歸於丈夫老彭和家人的理解支持。沒有她們就沒有今日的樊錦詩。

上天賦予人類生命,活在這個世界上,就應該為這個世界做點事,擇壹事終壹生。

樊錦詩身體力行地踐行著這句話,她紮根大漠,潛心石窟考古研究,完成了敦煌莫高窟北朝、隋、唐代前期和中期洞窟的分期斷代,更為世界文化遺產敦煌莫高窟的永久保存與永續利用作出了重大貢獻。

茅盾文學獎提名作家、《敦煌本紀》的作者葉舟曾這樣說道:壹個樊錦詩,半部敦煌史。

這樣的樊錦詩,不僅是“敦煌的女兒”,更是這個和平年代的偉大英雄。

齊帆齊第6期28天寫作營第23篇,1217字,累計29348字

  • 上一篇:祖國(中國)近代史上的榮譽
  • 下一篇:明知道車主會剪掉,為什麽還要在車屁股上貼漢字?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