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蘆不僅可以食用和藥用,幹燥成熟後還可以作為盛水、挖面、盛藥、盛酒的容器。它是壹種很普通的日常用品。還可以制成農具、船只、樂器甚至火器,在生產、運輸、娛樂乃至戰爭中發揮重要作用。為了美觀,在葫蘆外部雕刻各種圖案,這是葫蘆雕刻藝術的原始功能,後來逐漸演變成壹種民間工藝品。
時間過得很快。21世紀,雖然我們無從考證東昌種植的雕葫蘆的確切起源,但民間仍流傳著許多感人的傳說。相傳古代擅長繪畫、雕刻的宮廷藝人王和尚回到聊城市東昌府區燕寺任職。那時候,燕寺盛產葫蘆,王和尚就在葫蘆上雕刻精美的圖案,養他最喜歡的果果。後來當地人紛紛效仿,葫蘆雕刻流傳開來。
據地方文獻記載,東昌葫蘆雕刻在宋代非常流行。明清時期,東昌府緊鄰京杭大運河,是魯西的政治、經濟、文化樞紐。商賈雲集,壹時繁華。當時,雕花葫蘆曾是運河兩岸農民生產的重要商品,並隨運河出口到全國各地。
進入新世紀,東昌刻葫蘆的產地主要以東昌府區堂邑鎮為中心,輻射到涼水鎮的嚴廟、柳林、桑阿鎮、新集鄉等周邊鄉鎮辦事處,基本在原堂邑縣範圍內。在明清和民國時期,有許多著名的本土藝術家,如李文普、鄭詩君、小畢橫和黃玉谷,他們被當地的行業藝術家稱為“老師”。我們無從考證他們的技藝和作品,只能從藝術家代代相傳的口述和技藝中追溯和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