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面具首先是壹門藝術,“美是藝術的基本特征,沒有美就沒有藝術”。藏族面具文化的美是多方面的,其中色彩的鮮艷和諧是壹個突出的特點。
藏族面具藝術是藏族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充分融入了藏族繪畫中的色彩概念。從色彩的運用上,像藏畫,主要用六種顏色:紅、黃、藍、白、黑、綠。生活在雪域高原的藏族人喜歡鮮艷的顏色和強烈的對比,但白色和黑色、紅色和綠色由於巧妙的組合,顯得非常和諧。對生動和諧的色彩偏好與自然環境和民族性格有關。藏族面具的所有色彩都有其深刻的含義,而這些含義用色彩來進壹步追求藏族面具明亮和諧的色彩美。除了宗教意義,它們還是藏戲人物性格特征的色彩表達,神聖美與世俗美協調互補。在宗教意義上,關於顏色的象征,“早期的博尼教解釋說,白色是新的靈魂,黃色是大地,紅色是火焰,藍色是天空,綠色是河流。這就接近佛教密宗所說的五行‘土、水、火、風、氣’。”
壹般來說,藏式面具使用的色彩與藏畫使用的色彩相同,都講究絢麗、生動、疏密、色度明亮、對比強烈,力求和諧。但由於面具的特性,對色彩的理解和運用不僅可以體現在每壹個面具上,還可以在幾個面具的不同組合中表現出它們的色彩效果。所以可以認為,鮮艷的顏色在面膜顏色中更為突出。
二、藏族面具造型的誇張性和寫實性
除了鮮艷的色彩和和諧,藏族面具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造型是面具的本質特征,造型的誇張性和寫實性應該是藏族面具最本質、最重要的特征。
(壹)造型的誇張
縱觀藏族面具的造型,人們對兩大技法印象深刻。壹種是誇張,常用於寺廟中“羌木”面具的造型。壹般來說,藏傳佛教的造像都有嚴格的度量規則。另外,對於特定的神的雕像(造型),有靜像和怒像的區別。靜相也叫善相,善相是善良、慷慨、莊重、善良、親近的表現,指的是神家面對壹切眾生的樣子。首先,靜態階段的建模應該是嚴肅和謹慎的。為了對付邪惡的怪物,壹些神靈以憤怒之神的形式出現。那些原本專門鎮壓邪靈的神,就是震怒之神。憤怒往往給人壹種強烈的威懾和震撼感。他面目猙獰,怒目而視,張牙舞爪,嘴巴大張。只有比邪靈更兇殘,才能制服那些畫木炭的罪大惡極的妖怪。
(二)造型的寫實性
藏族面具造型的另壹大手法是寫實。青藏高原上有郁郁蔥蔥的森林,廣闊的草原,成群的牛羊,許多鳥獸。這些都對藏族面具的產生和發展產生了影響。藏族面具自產生以來,就以動物般的面孔出現。最原始的面具用的是動物的頭皮,這是最原始最真實的表達。時至今日,藏族面具中仍有許多動物面具,其造型依然逼真。
需要提出的是,誇張和寫實雖然是矛盾對立的,但在藏族面具造型上卻是很好的統壹,大的技法是和諧的。
第三,宗教功能突出
“在西藏,很難區分純民間的和純宗教的東西。民間面具本身與宗教祭祀關系不大,甚至有些面具純粹是娛樂,但仍然充滿了宗教內涵。這種現象也是西藏特殊的文化背景造成的,即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交織在壹起。”如果不考慮後壹種因素,屬於宗教性質的面具數量明顯多於世俗性質的面具。
如果追溯藏族面具的起源和發展歷史,就不難看出藏族面具的宗教功能特征。藏族面具的起源,和其他民族的面具壹樣,從壹開始就打上了原始信仰的烙印。苯教文化的發展給藏族面具增添了許多宗教色彩,藏傳佛教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對藏族面具有很大影響。馮·奧格登·沃格特認為“藝術和宗教有著相同的起源,相同的主題和相同的內部身體。”
第四,質地和形狀多樣。
藏族面具色彩豐富多樣。就功能類型而言,藏族面具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在世界眾多民族中是非常突出的。有各種各樣的面具,如寺廟“羌姆”面具,藏戲面具,民間祭祀面具和民間藝術表演面具。其中,寺廟“羌姆”面具和藏戲面具的這壹特征尤為突出,其種類也最為多樣。此外,還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壹)肌理類型的多樣性
口罩的材質與自然條件和經濟社會發展有關。青藏高原物產豐富,藏族歷史悠久。他們善於利用各種自然資源,很早就掌握了冶金技術,然後學會了造紙,這使得藏族面具很早就有了很多紋理類型。
(二)建模類型的多樣性
目前,中國研究儺文化面具的學者根據面具的形狀將面具分為四種類型:神靈、怪獸、人物和動物。藏族面具在以上四類造型中,不僅沒有什麽缺失,而且每壹類面具都是豐富多樣的。這裏只以怪物和動物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