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三月剃發取名”。命名之道,各代不同。商朝常用天幹地支取名,如盤庚。春秋戰國時,或以動物為名,如觸龍、項燕、西門豹;或以賤以醜為名;或以職業為名,如庖丁、師曠、輪扁、優孟。魏晉時好用“之”,如王羲之、王獻之。
至於名的長短,也是慢慢變化。妳肯定也已註意到中國人的名是先有單字名,後出現雙字的(包括現代,總的來說是雙字的多)。雙字名的出現,更加豐富了人名的所表達的內容含義,而且用現代的話來說,給個性的名字提供了更大的空間。不管怎麽變化,作用無非還是那幾個。
事物總得有個變化過程,而三國時期恰恰處在那個單字名還處於主導地位的階段。如果妳留意壹下,還是會發現三國的人民有個別是雙字的。妳提出的現象說白了就是當時流行,就是習慣,並沒有什麽特別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