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街子舞:俗稱打街子,又稱霸王鞭。節日舞蹈由四到幾十人表演。祭器由長80厘米的木棒制成,木棒上繪有顏色,孔中間有壹串古代銅錢。跳舞時,它會發出聲音。有《串花》、《虎捧頭》、《打四門》等套花,變幻莫測,伴有鼓點。據說是由古人的“魚鱗陣”演變而來,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
讀卷,讀卷
讀書會是永昌壹種古老的民間文學形式。它由佛教“變文”演變而來,屬於歌唱文學。文體混韻,說話時用散文,唱歌時用韻文。自宋代興起,至今已有數千年的歷史。
社火
社火在民間廣為流傳。永昌清河壹帶有太平鼓,西河壹帶有大街子、朱麻子,郊區有龍燈、小曲子,各種社火中,舞獅、旱船、舞龍、舞熊、坐唱都串起來了。飲食:永昌人壹日三餐,以面食為主,其次是黃米和小米。有時候也會吃“拌面湯”、“拌面攪球”、“貞子稠飯”。
婚姻婚姻:永昌漢族壹直是壹夫壹妻制,但也有娶小妾的。明清以來,基本沿襲了宋代“朱禮”的婚俗,直到民國時期也沒有大的變化。男女大概15歲,開始討論結婚訂婚。他們可以在17歲和18歲結婚。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實行新的婚姻制度。
廟會:永昌傳統廟會很多,壹年30多次。規模較大的,如正月十六的城隍廟會、五月十三的童山廟會;三月“清明”城隍會;農歷三月二十八的東嶽廟會;農歷四月初的童母山廟會;農歷四月初八,北海金川寺的浴佛會;農歷五月初五北武當山廟會。只剩下“四月八日”北海廟會。永昌縣的特產有:虹鱒魚、發菜、蘑菇、甜菜、麻黃、胡蘿蔔、啤酒大麥、長壽面(灰面)、人參、羊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