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族起源於西周春秋時期。當時黃河中下遊壹帶的居民,雖然彼此間還有壹些血緣上的差異,但看到他們在文化和生產方式上比周邊民族發達得多,就自稱“華夏”。隨著後期諸侯國和秦朝的領土擴張,越來越多的民族融合到這種文化認同中,包括楚、吳越的主體蠻族,巴蜀的民族,山西、河北的戎、狄,齊東的夷等民族。經過戰國的百家爭鳴和秦的統壹,漢民族的文化基本定型,這種文化走向成熟。秦漢時期,這種文化認同在境內的擴張也趨於穩定,主要是地理條件限制了其向北進入草原,向南因山地叢林阻隔而減緩,向西因路途遙遠而難以進入西域。與此同時,重慶、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廣東山區的落後民族正在被同化。在南北朝的民族混戰之後,來自北方的新血統加入了漢族。明清時期,由於生產的發展和新型旱地作物的推廣,漢族的分布擴散到了貴州、雲南、川西、廣西等地,清朝的疆域開放使漢族向東北、內蒙古、新疆等地移民。
上一篇:比較文學圖像學研究有什麽特點?下一篇:河北梆子脫胎於清朝康熙年間流入河北的什麽劇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