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禮的習俗壹直延續至今。至於是什麽時候開始的,這裏就不贅述了,但是演變到現在,確實有壹些地方彩禮高得離譜。這種行為肯定不值得提倡,但我個人認為,不管多少,給壹點彩禮壹個過程是壹種禮貌,感覺是壹種尊重。
也許這和我的環境有關。如果妳不要彩禮,我們老家的人會覺得妳“不著調”,會在背後說妳和妳父母的閑話。這是我不能接受的。我不在乎別人怎麽說我,但我不能對父母指指點點。我壹個閨蜜,彩禮3.68萬,卻領了結婚證,遠嫁他鄉。回老家過年,總聽人問她怎麽樣,連酒席都沒有,婆家會看不起她...我說了很多看似關心妳的話,其實處處貶低妳。當時真的很想他們,所以想了想。
我打算和老公結婚的時候,並沒有刻意問他要給多少錢作為彩禮。我就問他打算給多少,因為他家裏條件不好,我知道他給不了多少錢,就說給2萬,跟他爸商量,然後回去跟我爸媽商量。我說可以,多少都沒關系。
然後他去我家跟我爸媽說了這件事。我爸媽什麽都沒要,就直接給我了。過了幾天,他爸帶著彩禮來我家,還帶了煎餃、糕點、糖果、餅幹、豬肉,都是當地風俗需要的。大家吃完飯,是禮物,然後我爸媽把男方家帶的東西分成小份,送給鄰居和家裏。
所以每個人對彩禮的看法和要求都不壹樣。如果雙方都能接受零彩禮,那是最好的。彩禮不能要求太高。畢竟小兩口以後還要生活。彩禮的高低並不能決定他們未來的幸福,而是取決於他們自身的經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