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是中國最早的書面形式,起源於商朝(約公元前14世紀至公元前11世紀)。其特點是在獸骨或龜甲上雕刻符號,用於古代占蔔和祭祀活動。與現代漢字的描述不同,甲骨文是壹種象形文字,通過圖案表達事物的形狀、性質、功能等信息。
具體來說,漢語采用壹種基於音節和能指的詞語表達方式,即詞語由壹個或多個音節構成,用漢字來表達詞語的意義和語法關系。而甲骨文則主要采用形象描述,即用簡單的圖案或符號來表現實際物體或事物的形狀和特征。比如甲骨文中“人”的形狀類似於頭向上翹的人頭,而“嘴”的形狀類似於微笑的嘴。
此外,甲骨文的筆畫結構也不同於現代漢字。甲骨文的筆畫比較原始,壹般是直線和曲線的簡單組合,沒有復雜的結構和變形。相比之下,現代漢字的筆畫更加復雜,有的甚至可以根據不同的偏旁部首和組合形成完整的漢字。
綜上所述,漢語用基於音節和表意文字的文字,甲骨文用圖像來描述,兩者在描述上有著顯著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