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劇以前是浙江省嵊縣流行的說唱形式。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春,開始演變為在農村草臺演出的戲曲形式,曾被稱為小歌班、德都班、紹興文西。在上海新聞9月14 (1925)的演出廣告中,首次稱之為“越劇”。
邵戲,又名“紹興亂彈”、“紹興大班”。流行於浙江紹興、寧波、杭州、上海壹帶,因形成於紹興,以紹興各縣為流行中心,1953命名為邵劇。
吳劇,俗稱金華戲。流行於浙江金華、衢州、麗水、臺州、建德、淳安、杭州桐廬、江西東北部等地。因金華古稱婺州,故於1949年秋命名為婺劇。
擴展數據:
明代嘉靖年間,秦腔從北方傳到浙江紹興,並與余姚腔融合,逐漸形成壹種新的令人振奮的曲調,稱為“調腔調”。最有特色的是“範二”、曲牌和秦腔。最開始是坐唱的壹種形式,比如演道班,名班。壹人唱多行多色,配以大鑼大鼓鈸。搬上舞臺後,被稱為“紹興高中班”。?
明末清初,昆曲盛行,隨後又引進了隨機戲,高調班紛紛唱昆曲、隨機戲,形成了三位壹體的班。清乾隆年間(1723-1735)開始流行。鹹豐、同治年間,高腔、昆腔逐漸失去了觀眾的支持,尤其是在農村,曲劇十分盛行,於是藝人改唱曲劇,稱為紹興曲劇班。
清末民初,紹劇開始進入上海。受京劇團影響,妝容和舞臺陳設都有所改進。舞臺開始設置軟硬布景和聚光燈,妝容趨於細致。20世紀30年代,女舞者出現在舞臺上,她們的服裝和頭飾越來越漂亮精致,外貌也逐漸規範。
20世紀30-40年代,從其他劇種引進設置手法,機構設置盛行。建國後,舞臺美術設計開始按劇情進行。1950年,紹興正式定名為邵劇。
百度百科-浙江三大地方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