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清明節的起源始於古代皇帝和將軍的“掃墓”儀式,後來人們紛紛效仿,在這壹天祭祖和掃墓是中華民族的固定習俗。本來寒食節和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在唐代,掃墓的日子被定為寒食節。
寒食節的正確日期是冬季至日後105天,清明節前後。因為兩個日期相近,清明節和寒食合並為壹天。到了唐玄宗,把寒食掃墓定為“五禮”之壹。因此,每當清明節到來時,掃墓成為壹種重要的社會習俗。?
由於我國廣大地區有祭祖、掃墓、登山的習俗,逐漸演變成中國人以掃墓、祭拜的方式紀念祖先的傳統節日。仲春和春末之交,壹般是冬季至日後65,438+006天,寒食節的後壹天。掃墓活動可以在節前節後持續十天左右。
清明是中國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五個節氣,意思是天氣晴朗,植被茂盛。又稱“三月節”或“步行節”。它是重要的“八大節日”(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冬季至日和除夕)之壹。
時間點在農歷三月初壹左右(公歷4月4-6日),太陽到達經度15。但是節日很長,有“十日前八日後”和“十日前十日後”兩種說法,這二十幾天都屬於清明節。
當時我國大部分地區氣候溫暖,樹木枯萎的寒冬已經過去,植被茂盛,到處都是生機勃勃的春景。清明壹到,氣溫回升,正是春耕播種的好時節。所以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種樹不如清明”的農業諺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