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踏青節、三月節、祭祖節等。是在仲春和晚春之交慶祝的。清明節起源於早期人類的祖先信仰,是中華民族最盛大的祭祖節日。清明節有自然和人文兩個內涵,既是自然節氣,也是傳統節日。掃墓和踏青是清明節風俗習慣的兩大主題,在中國自古流傳至今,從未間斷。
清明節是傳統的重大春節。掃墓、緬懷先人,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優良傳統。不僅有利於弘揚孝道,喚醒家庭記憶,也有利於促進家庭成員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清明節融合自然節氣和人文習俗,是人文和自然條件的結合,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先民追求“天、地、人”和諧的思想,註重順應天時地利人和,遵循自然規律。
清明節去春遊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清明踏青的習俗。仲春與晚春之交,清明節春意盎然,萬物生機勃勃。這個時候祭奠祖先,去遠足,是自古流傳下來的傳統習俗。踏青這壹季節性的民間活動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其源頭是古老的迎春習俗,對後世影響深遠。人們利用掃墓的機會,與家人在山區和農村玩得開心。
中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節踏青的習俗,歷史悠久。清明時節,是春風揚眉吐氣、春意盎然的季節。萬物含苞待放的時候,去野外郊遊早已成為壹種習俗。據《晉書》記載,每年春天,人們都會壹起去郊外賞景。唐宋時期,遠足的習俗尤為盛行。據《舊唐書》“大歷二年二月,午時,幸昆明池綠。”可見,春遊的習俗早已深入人心。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清明節(中國傳統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