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時北京清明節祭祖的主要形式是“燃擔”。所謂“包袱”,就是被崇拜者視為從死者身上寄給“冥界”的郵包。以前南植店賣的是所謂的“裹皮”,就是用白紙糊的大口袋。
這個口袋有兩種樣式:壹種是有圖案的,木刻上印著“死亡咒”的梵文音譯,中間印著蓮花碑,上面寫著逝者的名字,如“已故張福國君雲山長兄”。另壹種是素面革,不印任何圖案,中間貼壹塊藍色牌子,寫下死者姓名。包裏有各種各樣的錢。
祭品以食物為主,各地品種不同。都是當地人認為可以根據祭祀的經濟能力帶出去的美食,或者是時令的特色美食。
清明節習俗
1,踏青:清明節春遊是我國壹個由來已久的民俗。三月晴空,春回大地,大自然處處呈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踏青的好時節。宋代踏青之風盛行,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生動地描繪了壹幅京都人春遊的熱鬧景象。
2.擺柳穿柳:清代也有“清明不擺柳,美人成頭”的諺語,說明擺柳穿柳已成為青年男女清明必備的裝飾。有的地方將柳條編成圓圈戴在頭上,寓意“清明不穿柳,來世成黃狗”。
3.放風箏:放風箏是清明節的壹項流行活動。在清明節期間,人們不僅會在白天玩它,甚至在晚上也會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