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手工紙的制作工藝分為五個步驟(浸泡、蒸煮、打漿、造紙、幹燥)和11道工序。(挑料、烘幹、浸泡、拌灰、蒸煮、洗滌、搗打、倒紙、曬紙、壓光、揭紙)。
東巴紙是壹種原始粗糙的紙,但千年不腐。延續千年的東巴紙,見證了納西文化的發展。觸摸這些紙張,沒有“沙沙”的聲音,卻有壹種靜謐的歷史感,像極了神秘的納西文明。
東巴紙是納西族東巴祭司用來記錄東巴經文、繪制東巴畫的壹種特殊紙張。這是壹種非常罕見的民族手工紙。東巴紙主要產於麗江大具鄉肯培古村。其原料為瑞香屬了哥王,即瀾滄了哥王和麗江了哥王。這兩種植物生長在高山地區,其韌皮纖維在高山植物中非常發達。
當地人會收集剝皮,曬幹,浸泡,煮,洗,搗碎,攪拌,造紙,拿紙,貼紙,幹紙,揭紙等等。
東巴紙的制作工藝可以說是手工造紙中最原始的工藝。它每生產壹次紙,都需要在潮濕的時候從造紙機裏拿出來,然後扣在直立的木板上晾幹,所以產量極低,但也是所有手工造紙中最值錢的。這種紙比較厚,但特點是耐磨防蛀,主要用於臨摹東巴經。
與麗江東巴紙類似,在迪慶香格裏拉第三壩,又稱白水臺或白蒂,紙也是用香椿制成的,但工藝略有不同。這裏生產的東巴紙在滇西北的少數民族中非常有名,被稱為白蒂紙。白紙又白又厚,不易被蟲蛀,可以保存很久。據20世紀40年代的調查,用它書寫的東巴經典有5000多卷。
白蒂東巴紙為弘揚東巴文化做出了突出貢獻。從工藝史的角度來看,在中國研究手工造紙也是壹個不可多得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