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甲骨文字體可知,3000多年前屋頂上就有高聳的裝飾或結構構件,但尚未發掘出真正的陶瓦。所以可以知道,這個構件可能是木頭做的——爛的或者銅做的——現代人還沒有識別出來,但是上面沒有燒制的陶瓦。
西周早期(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瓦的發明和使用在陜西岐山鳳雛村西周早期遺址中發現,數量較少,因此判斷僅用於屋頂、天溝和屋頂。到了西周中晚期,陜西扶風陳釗遺址發現了大量的瓦片,部分屋頂全部被瓦片覆蓋,瓦片的質量也有所提高,出現了半瓦片。
東周春秋時期(公元前770-476年),瓦片被廣泛使用。在山西後馬金、河南洛陽、陜西秦詠誠鳳翔、湖北江陵楚杜英等地發現了大量春秋時期的板瓦、管瓦、部分半瓦和全瓦。表面刻有各種精美的圖案,可見屋頂也開始蓋瓷磚了。
秦漢時期形成了獨立的制陶業,在工藝上做了很多改進,比如用瓦榫使瓦與瓦之間的接縫更加壹致,而不是用瓦釘和瓦鼻。西漢時期技術進步顯著,將帶圈瓦的管瓦由三道工序簡化為壹道工序,瓦的質量大大提高,因被稱為“秦磚漢瓦”。
赫拉神廟建於公元前640年的希臘奧林匹亞,是最古老的瓦片建築,瓦片是由粘土制成的。燒瓦技術很快就傳遍了歐洲和亞洲。羅馬人率先使用砂巖和石灰石制作瓷磚,直到公元12世紀,粘土板巖才被廣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