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自古以來就對玉情有獨鐘,賦予了它深厚的感情,這種感情延續了幾千年。這種極端的愛玉情結是世界上其他國家所沒有的,也是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現象。在研究中國古玉的過程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戰國兩漢時期的玉器。如果說史前玉器在玉器處理技術上還比較粗糙的話,那麽裝飾圖案則更加抽象和神秘。
商周時期玉器多為小件、程式化,但如果大件不多,戰國玉器則以鐵鉈品代替青銅鉈品。玉器工具逐漸完善,玉器制作開始發生變化,造型和圖案變得豐富活潑,直到漢代,可以說達到了我國古代玉器藝術的壹個高峰。
藝術風格
漢代玉器的藝術風格很多,其造型和紋飾風格的最大特點是雄壯靈動。出現了許多過去很少見到的大型器皿,它們廣泛存在於陳設、日常生活、裝飾,甚至喪葬玉器中。如陜西鹹陽茂陵出土的四獸面玉鋪頭,長34.2厘米,寬35.6厘米,厚14.7厘米,重10.6公斤,比先秦時期的玉器更為瑰麗。
漢代的許多玉器打破了傳統的對稱平衡,如河北定州鐘山王牧常陸墓出土的胸釘紋玉璧。乍壹看好像是對稱的,但再壹看,龍紋和龍紋是不壹樣的。它們被拉伸到壹定程度,扭曲而有力。既賦予了玉石強烈的運動感,又沒有不平衡。